南明启示录:吴三桂叛变的借口太无耻

2020-11-10 02:24:54 作者: 南明启示录:

上回说到李自成在战略上的短视,注定了大顺政权不能长久,而吴三桂的反叛,拉开了农民军失败的帷幕。山海关夹在清军和大顺军的对立之间,与南方明朝掌控的区域并不连通,因此吴三桂只能选择投靠一方。一开始吴三桂是决定投降大顺的,因为像唐通之流都封了定西伯,而在明朝时,吴三桂就被崇祯封为平西伯,投降大顺后至少是个侯爵。

同时明朝官员投降大顺也是大势所趋,大顺毕竟是以汉人为主体的政权,1964年3月22日,吴三桂带领部下去北京谒见新主。3月26日,吴军行至离北京不远处的河北玉田县,吴三桂突然改变主意,由投降大顺改为依附大清。吴三桂叛变的主要原因在史籍中说法不一,主要的观点有两种,较为著名的就是因为他的爱妾陈圆圆,另说从北京逃出的奴仆谎报吴父吴襄全家已经被大顺军查抄。

根据大顺军抄家助饷的传统,吴三桂可能认为李自成的召见是一场骗局,亦或是大顺军查抄官绅,自己的利益并不能得到保全。于是吴三桂突然调转兵马,直扑山海关,对刚刚接手防务的唐通发动突袭,唐通兵力不到吴三桂的五分之一,山海关被吴三桂占领。

随着明王朝的衰落与灭亡,辽东的满清并不满足于占领辽东。皇太极病逝,多尔衮摄政,他致书与李自成,扬言要与大顺军同灭明朝、共分天下。但是清军还未发兵,大顺军就已经进入了北京城,虽然失去了共同灭明的企图,但多尔衮势要在明朝灭亡后分一杯羹。于是清廷动员全国十岁至七十岁的男丁参军,除少数留守外,计满洲、蒙古、汉士兵约八万,准备从蓟州、密云破墙而入,避开山海关进取中原。

然而多尔衮行至半路,意外获得吴三桂的使者,带来了求援信函。信中吴三桂要求多尔衮带兵到山海关,与吴三桂合兵“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吴三桂以明朝孤臣的名义请求清军帮助讨伐大顺军,事成之后封疆裂土回报清廷。然而事实上明朝这时候已经不存在,而且吴三桂也没有权利决定割让领土,这种说法只是吴三桂卖国求荣的无耻借口。

多尔衮心知肚明,回信中对吴三桂许以“晋封藩王”,更坚定了吴三桂降清的决心。大顺军主力在李自成、刘宗敏的带领下逼近山海关时,吴三桂再次派人催促多尔衮。多尔衮情知形势严峻,于是下令兼程行进,在距离山海关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此时大顺军与山海关守军正在激战。

兵力对比大顺军十万,吴军五万,清军八万,虽然清军的战斗力较强,但只要吴三桂没有降清,大顺与吴军联合,清军是无法入关的,多尔衮最多是像皇太极一样在北京城下逛街抢掠而回。但事实总是残酷的,随着吴三桂的倒戈,形势反而对大顺军不利。

李自成大军4月13日从北京出发,路上遇到吴三桂派来的使者,称吴三桂仍愿意投降。李自成于是派使者到山海关谈判,并放缓了行军速度,大顺军达到山海关的时间晚了三天,中了吴三桂的缓兵之计。4月20日抵达,次日上午大顺军发动总攻,双方激战一昼夜之后,吴军已经出现难以支撑的状况,有的已经开始向大顺军投降。

22日,吴三桂匆忙带领部分士兵与当地官绅出关,请求多尔衮立即参战。经过几天的观察与联络,多尔衮决定出战,并嘱咐吴军系白布于肩,以分辨敌友,同时下令清军进入山海关,对大顺军作战。大顺军虽然拼死抵抗,但攻守易型、败局已定,面对以逸待劳的清军毫无招架之力,李自成决定撤军,撤军途中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斩首,回到北京后杀掉了吴三桂全家,可见李自成对吴三桂之痛恨。

吴三桂在山海关战役结束之后迅速带领军民剃发易服,多尔衮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山海关战役是明清之际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决定了是由大顺还是清廷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只要将清军拦在关外,大顺军大概率能够完成统一,而清军一旦入关,大顺军挡不住清军的铁骑。战役的结果一目了然,清军获胜,大顺军一败涂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