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百节之首,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举国欢庆的日子。春节期间,神州大地一派张灯结彩的节日喜庆气氛,春节是小孩子们翘首以盼的节日,也是大人们走亲访友的日子,更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以春节为主题而展开。
春节现在已然成为中国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更是推动内需消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那么宋代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有哪些与现在不一样的习俗呢?
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写的就是正月初一元日这天人们过春节的事情和过春节的一些习俗,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一探宋代春节的原貌。
王安石的《元日》,原诗如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元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元日”是什么意思呢?元日在古代是指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开始的日子,元日是人们除旧布新、辞旧迎新的日子。
“元日”意思就是一年初始的日子,隋朝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写道:“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古代元日也叫“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晋书》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元日的叫法很多:先秦时期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两汉时期称为“三朝”、“岁旦”、“正旦”等;魏晋南北朝则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唐宋元明时期称为“元旦”、“元”、“岁旦”、“新正”、“元日”。其中“元日”和“元旦”是使用最广泛、流传最久的两个称谓。
这种称谓一直沿用到清末,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以西历,所以便统计”,逐渐使用公历纪年,也就是阳历,于是就将阳历的一月一日规定为“新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区别两个新年,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二,从王安石的《元日》中,一窥北宋时期的春节习俗和文化
这首诗作于元日当天,全诗描写了元日这一天除旧迎新的三个习俗,更深地表达了王安石力推新法的信心和喜悦心情。
王安石在宋仁宗熙宁二年担任参知政事,变法随即开始,同年十二月官拜宰相,这首诗就创作于熙宁三年正月初一(元日),也预示着改革的春风即将进入千家万户。
(一)元日第一个习俗,燃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这也预示着新的一年来到了,燃放爆竹成了一个强烈的仪式感,一种信号,辞旧迎新的一种仪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元日的爆竹声中,或许王安石对变法的信心更加坚定了。那么在元日燃放爆竹又有着怎样的寓意和内涵呢?
“爆竹”,其实最初的爆竹就是指燃烧竹子,因为竹子燃烧时会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之声。古人认为燃放爆竹可以驱邪避害,所以到了元日的这一天,人们就会燃放爆竹。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关于《荆楚岁时记》后文会做详细的介绍。
随着发展,爆竹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的燃烧竹子逐渐变为竹子与火药的结合体。火药在爆竹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中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隋唐时期的炼丹家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发现将硝石、硫磺、木炭着三样东西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之后,可以引起燃烧甚至发生爆炸,于是这一承载着古人智慧的发明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