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常有神童写诗,少有神童写词,诗和词为何被“区别对待”?

2020-11-10 20:52:54 作者: 古代常有神童

也就是说,首先,词的发展时间比诗短,其次,词不受人重视。一来是没有国家方面的保障,二来是文人 “见异思迁”,词又丧失了民间的基本盘。

但需要注意,词在中国的盛行时间只有两宋前后两百年间,在此之前,没有,在此之后,不吃香。神童哪还有时间作词呢?

官方的教育、宣传限制了“神童词”的出现

前面主要讲了词相对于诗的“先天不足”,其实人们之培养神童的方式方法和时空坐标也是有神童诗没有神童词的关键。

比如说,宣传有文化的神童的,一定集中在重文轻武的朝代——五代有诗也有词,后人知道多少有名的神童和他的诗作吗?再考虑到诗词的发展,则神童诗和神童词(如果有)的产生下限在清代,上限不早于六朝。

科举

而这样一个跨度颇大的时间段里,影响全国的文化因素是,贵族政治、科举大发展、三教合流、经学衰落,也就促成了道学(宋)的出现和发展这一影响深刻的文化现象。这作用到神童身上,是鼓励人们投身科举,也就首先要保证科考的技术,写诗,而不是词。

众所周知,宋学的特点是世俗化、哲学化;宋诗的特点是有哲理;宋明理学最为人诟病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和三纲五常八条目。可以说,官方的教育,就在鼓励四平八稳、循规蹈矩的诗,不强求需要有经历有灵气的词,本身就区别对待了诗和词。

关于教育,朱熹编写了著名的《童蒙须知》:“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头,谓头巾。未冠者,总髻。腰,谓以绦或带,束腰。脚,谓鞋袜,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

宋仁宗

关于科考,宋仁宗留下名言:“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是对一个才子不务正业的失望。词即使在宋代,也不是能与诗比肩的存在。

小结

总的来说,没有神童词的出现,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词比诗富于变化,对于孩子来说准入门槛高;其二、社会和国家的教育环境不鼓励神童作词;其三、词的发展时间和空间比诗大大缩小,处于劣势。

当然,也有神童词散落于历史长河,后人不重视词的流传,而作词的神童本人是另一个方仲永的可能,那就仅仅是后人的猜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