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在大航海时代前夜放弃下西洋

2020-11-11 15:19:06 作者: 明朝为何在大

历史上,从中原往一路向西的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技术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这条链接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的大动脉,直到近代才被拥有先进航海技术的欧洲船队取代。

在大航海时代前夜明朝人曾经进行了七次浩浩荡荡的下西洋贸易

然而在这一切发生的前夜,明朝人曾经进行了七次浩浩荡荡的下西洋贸易。相应的,他们没有像过去的汉唐那样去开拓西域,联通中亚。那么,这种古代王朝中的奇怪选择,究竟是基于什么因素的考量呢?

明朝并没有完全放弃陆上丝绸之路

异军突起的明朝看上去似乎完全有能力重现汉唐盛世

14世纪后期,明朝在东亚大陆的乱世中异军突起。在控制了东到辽东的渤海沿岸,西到嘉峪关之间的的大量领地后,明朝似乎即将成为下一个堪比汉唐的超级大帝国。不仅要对内进行复杂的管理,还要向西进入西域等地。这样既可以控制北方草原的战略侧翼,也可以通过丝绸之路来与中亚进行密切交流。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明朝很快就选择了一整套有别于前人模板的国际政策。虽然在表面上,明朝皇帝还会要求周遭各国来遣使称臣,却没有像李世民那样谋得一个“天可汗”的尊号。但另一方面,草原与西域各国还必须都承认明朝是之前蒙元帝国的唯一天然继承人。例如曾是元朝重要藩属的察合台汗国,就在这样的框架下,成为了明朝朝贡贸易体系的一部分。

而在制度设计方面,视农本经济高于一切的明朝,也极力打压国内原有的商人阶级。诸多限制之下,这些人像前朝那样搞跨境贸易的可能性被降到了最低。就是外来的商贾,也无法像元朝时期那样,随意进入帝国境内。很多人便将此视为路上丝绸之路衰退的起点和重要标志。毕竟,在蒙元皇帝还在的时候,这样的事情是难以想象的。

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明朝时任然在发挥作用

只是从当时的历史来看,陆上丝绸之路尽管已经开始衰退,但依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着原有的作用。尤其是在朱元璋统治的后期到明成祖朱棣统治的前期,中亚崛起了同样幅员广阔的帖木儿帝国。后者为了发展中亚的城市经济,也对行走各地的商队多加照顾。在他死后,控制中亚半壁江山的沙哈鲁汗,还遣使明朝。至于明朝方面,也在帖木儿时期就遣使中亚。一直朱棣死后的仁宣之治时,还有派使节回访中亚的记录。双方的外交活动,一度非常频繁,打得火热。

你可不要以为遣使只是单纯的外交活动。因为在私人贸易被严格禁止的明朝,外来使团往往带有庞大的商贸成员。他们伴随使节进入明朝地界,就可以较为顺利的将货物卖给朝廷,并在回程前采购需要的商品。尽管按照明朝的官方口径,这是对化外之邦的赏赐。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就是非常典型的统购统销。

帖木儿帝国的强大让明朝决策层也不敢掉以轻心

而只能以私人身份来明朝贸易的商人,同样可以在进入嘉峪关之后,去当地市场做买卖。他们很少留下历史记录,却也有远道而来的奥斯曼土耳其商人,在回国后将见闻录成书后献给苏丹。最晚者抵达时,已是明武宗的时代。这么算来,明朝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经营,时间跨度远超郑和的七次下西洋行动。从西北关口抵达的使节或商贾,也成为了外部世界纪录明朝中前期情况的主要书写者。

郑和的航海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分支

郑和为代表的海上贸易路线符合当时的潮流

再看郑和的七次下西洋行动。虽然规模巨大,但时间跨度反而不如陆上丝绸之路来的持久。后来还因为入不敷出的问题,遭到朝臣抗议而停止。但为什么明朝在某一个阶段内,会对走海上路线如此痴迷呢?尤其是朱棣本人还力主疏通大运河,取消走海运向北京输送量是的经济做法。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