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值钱”的一首诗,仅16字却被宋徽宗乾隆争抢,现成国宝

2020-11-12 15:24:25 作者: 李白“最值钱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寻李白》余光中

提起秦朝,人们会想到“千古一帝”秦始皇;提起汉朝,人们会想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而提起唐朝,人们想起的,并非某位皇帝,而是灿烂辉煌的唐朝诗歌。唐诗,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照耀了整个时代。

从“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到“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再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及“新乐府诗派”的元稹、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他们用自己的笔,书写出灿烂的唐诗历史。而若要论其中最耀眼、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个人,恐怕非李白莫属。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世之人将其尊称为“诗仙”,根据不完全统计,李白现存诗数量在1000首左右,其中《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均是我们特别熟悉的作品,十有八九的中国人都曾读过、背过他的诗。

今天笔者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诗仙李白“最值钱的诗”,虽然仅有16字,却受到宋徽宗、乾隆等人争相收藏,如今还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但奇怪的是,如此珍贵的诗,听过它的人,却少之又少,它便是李白的《上阳台帖》。

介绍它之前,我们要先知道它的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时间很早,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这一年李白不过23岁,正是最意气风发的年纪,他正在仗剑走天涯,途径江陵时,遇到了一个名叫司马承祯的道士。

这位道长可不简单,不但道术精湛,并且精通琴棋书画,尤其擅长山水画,而此时的李白尚未出名,司马承祯却对他十分欣赏,赞叹有加,可谓李白之伯乐,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后来司马承祯建立道观时,李白还专门跑去为他题写匾额。20年后,李白带着杜甫、高适等好友,前往道观寻访司马承祯,但到达阳台观后,才知道故人已逝,顿时悲从中来,便提笔写下这首《上阳台帖》: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全文仅有16个字,遣词造句也非常简单,直抒胸臆,其实单从文学价值上来说,这首诗的造诣并不算高,而它之所以能成为李白“最值钱的诗”,是因为《上阳台帖》乃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它的价值,相信无需笔者多言。

后来,这幅《上阳台帖》不断被人收藏,当年爱好书画的宋徽宗拿到《上阳台帖》后,那是爱不释手,立马为其作跋,上书:

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众所周知,宋徽宗的“瘦金体”,本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李白这幅《上阳台帖》有了他的跋文,自然更加珍贵。后来元代书法家欧阳玄、魏国公张晏、欧阳玄、王馀庆、危素,以及清高宗乾隆,都纷纷在其上题跋和观款。《上阳台帖》的价值直线上升。

随着清朝灭亡,《上阳台帖》流落民间,后被收藏家张伯驹寻得,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便将它上交给国家,如今,这幅珍贵的《上阳台帖》,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并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亦称为“一级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