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室南渡、刘琨败亡之后,立足河东汾阴的薛氏家族是黄河以北仅存的汉族军事力量,在北朝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据《魏书》记载,薛辩的祖父薛涛,与薛祖、薛落分统部众,世号“三薛”。后来,另外两支衰落,薛辩的父亲薛强,带领部落,总摄三营,成为薛氏家族的核心人物。由于薛强善于安抚人心,汾阴一带的百姓都投奔于他。“历石虎、苻坚,常凭河自固。”薛氏家族从东晋末年开始,在汉赵、后赵、前秦时期,以汾阴为根据地,凭借黄河天险,固守一方80余年,抵抗匈奴、羯族、氐族等游牧族。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薛氏在十六国时期的作为说:“永嘉之乱,中原沦陷。刘琨不能保其躯命,张骏不能世其忠贞,而河东薛氏,聚族阻河自保,不仕刘、石、苻氏者数十年。”另一位思想家顾炎武在《裴村记》一文中也高度赞赏说:“汾阴之薛,凭河自保,于石虎、苻坚割据之际,而未尝一仕其朝;猗氏之樊、王,举义兵以抗高欢之众。此非三代之法犹存,而其人之贤者,又率之以保家亢宗之道,胡以能久而不衰若是?”
北魏初,薛强之子薛辩任北魏平西将军,东雍州刺史、并州刺史。北魏明元帝对薛辩十分器重,对薛辩说:“朕委卿西番,志在关右,卿宜克终良算,与朕为长安主人。”薛辩的儿子薛谨,任北魏河东太守、平西将军。始光年间(424—427),北魏讨伐赫连昌,薛谨率领“薛家军”为前锋。收复蒲坂之后,北魏把汾阴和蒲坂的百姓并为一郡,薛谨仍任河东太守,擢升为秦州刺史。不久,吕梁山的山胡白龙凭险叛乱,薛谨与镇南将军奚眷从太平县(今襄汾县西)北面入山,平定了叛乱。太延初,薛谨又率部平定了吐没骨叛乱。薛谨注重教育,创办学校,教以诗书,三农之暇,悉令青年受业,“躬巡邑里,亲加考试,于是河汾之地,儒道兴焉”。薛谨是薛氏家族历史上最早注重子弟教育的家族领袖,对河东一带的文教事业也有贡献。薛谨有五子:洪祚、洪隆、湖、昂、积善,即后世所称“薛氏五房”——薛氏五门大房。后来汾阴薛氏有作为者多为“薛氏五房”后裔,冠以“三祖五房”以示其谱系出处。
薛谨的长子本名洪祚,北魏太武帝赐名初古拔,多有战功。皇兴三年(469),薛洪祚与文成帝的女儿西河长公主结婚,拜驸马都尉。这是薛氏家族第一次与皇室联姻,在薛氏家族历史上具有标志意义,标志着薛氏步入世家大族之列。从曹魏末年迁居汾阴,到与皇室联姻,成为望族,薛氏家族历时210多年。
薛谨次子薛洪隆的曾孙薛端,战功卓著,晋封伯爵,任西魏吏部郎中、尚书右丞、吏部尚书。薛端长期任职吏部,选拔官员唯贤能是举,深得宇文泰赏识。北周时,薛端任户部尚书,晋封公爵。薛端历任西魏、北周的高官,官至从一品,是薛氏家族由武职官员向文职官员、地方官员向中央官员过渡的代表。薛端的儿子薛胄,在隋代官至刑部尚书。
薛谨三子薛湖的长子薛聪,在魏孝文帝时,深得信任,担任禁军统帅,“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有一天,魏孝文帝与薛聪开玩笑说:“世人都说你们薛氏是蜀地人,你们到底是不是蜀人呢?”薛聪回答说:“我的远祖薛广德在汉朝为官,当时称为汉人。我的九世祖薛永,随刘备入蜀,当时称为蜀人。我现在是陛下的大臣,是虏人而非蜀人也。”魏孝文帝笑着说:“你说清楚你不是蜀人就行了,何必还要挖苦朕呢?”薛聪生气地把手中的戟扔在地上出去了。《资治通鉴》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太和二十年(496),北魏议定天下士族门第,大家认为薛氏可以定为河东郡的世家大族,魏孝文帝说:“薛氏是从蜀地迁来的,怎么可以进入郡姓呢?”薛氏家族的薛宗起此时执戟站在殿下,出列回答说:“臣的先祖汉末在蜀地做官,两代以后重新回到河东,到今天已经传承了六世,我们不是蜀人。臣以为陛下是黄帝的后裔,受封在北土,难道可以称之为胡人吗?今天我们薛家不列入郡姓,我还活着干什么!”薛宗起将手中的戟扔在地上摔成碎片。薛氏被列入郡姓,魏孝文帝说:“爱卿不是‘宗起’,是‘起宗’啊!”抑或薛聪与薛宗起是同一个人。北魏时,汾阴薛氏已经进入世家大族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