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清军真不弱,第二次大沽口战役,英法联军丢盔弃甲

2020-11-12 22:30:08 作者: 鸦片战争清军

提到清朝,尤其是1840年以后,评价只有四个字:丧权辱国。

如果问清朝为什么如此丢人,比较直观的就是强弱实力对比。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再看大清,军队的主要武装还是大刀长矛,少数的火器还是中世纪的淘汰品,不被人欺负才怪。

但是在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的海军自然比不上西方列强,但陆军还是很强的,当时清朝也是这么认为的。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两年后随着沿海重镇的接连失陷,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并与第二年换约。

既然是被迫,清朝还是老大不情愿的,尤其是允许外国(英法)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其传教,允许外国人(英法)在内地自由游历……让大清的尊严荡然无存。

时任大清皇帝咸丰希望英法放弃条约内容,同时为了预防两国再次入侵,派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驻守天津,整顿大沽口和京师东部的防务。

因为条约的内容没有得到满足,1589年英法公使拒绝清政府安排的既定路线进京,而是把军舰开入禁止外国船只进入的大沽口,看样子想要借机挑起战争。

果不其然,英法蛮横拆除清军设置的路障,清军无奈被迫反击……出人意料的是,一向软弱的清军竟然把英法联军杀得丢盔弃甲!

此次战役共击沉敌舰4艘,6艘军舰完全丧失战斗力,俘虏2艘军舰,英军阵亡426人,法军阵亡14人,俘虏英美士兵各1名……虽然清军也付出了阵亡38人的代价,但总体上确实是清朝胜了,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来,清朝取得最大的一次胜利。

那么,一向疲软的清朝为何能击败强大的英法联军呢?

清军的指挥将领僧格林沁是晚清少有的名将,咸丰五年(1855年)击溃太平军,俘虏林凤祥、李开芳,战功卓著……

进驻大沽后,僧格林沁积极整顿防务,淘汰怯战劣卒,招募兵勇。修筑工事,构建炮台,增添火炮,俨然做好了积极防御的准备。

等到英法再次向大沽口进攻,面对的不再是怯战的满洲八旗子弟,除了常规的守军新锐,还有当时满清最强大的蒙古骑兵,战力相当可观。

而且从战争的性质来讲,满清抵抗外来入侵属于守卫领土的正义战争。西方人马克思在《新的对华战争》一文中也认为: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理的。

若非满清当时还未建立起近代海军,致使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的成果无法拓展,只能局限于陆地,虽说不一定能改变第二次鸦片战争走势,英法想要打败清廷估计也得伤筋动骨。

当然了,英法轻敌也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毕竟之前遇到的都是战五渣,从实力对比上,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清朝依然不是英法两国联军的对手。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让清朝找回了自信,可能也觉得英法也不过如此,正所谓骄兵必败,当开始盲目自大,接下来会面临什么,想必也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