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为何明朝内阁权力远大于清朝军机处

2020-11-12 22:30:59 作者: 都是皇帝的“

我国古代官制有长达四千年之久的历史。在这四千年中,随着王朝的更迭与发展,官制也随之发生改变。但其改变之宗旨,归根结底就一条主线——加强皇权。当这条主线走到了明清两朝之时,中央集权、君权至上已经到达极致。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明王朝建国初期即废中书省,也就是罢黜丞相之职,而由皇帝直接管辖六部。清承明制,亦是如此。至此,朝政大事皇帝一人大权独揽,乾纲独断。

尽管明清政体制度一脉相承,但就帝王集权方式与形式上又有较大差别。其中辅佐皇帝们集权的重要机构就不完全相同,明朝主要是内阁,而清朝自雍正皇帝始,辅助皇帝集权的机构就转变为军机处。尽管两个机构都属于朝廷中枢,但是地位却不可同日而语,应该说明朝内阁的权力以及重要程度,远在清朝军机处之上。

上图_ 明代官制简表

正式与非正式之差

明成祖朱棣靖难成功之后,继续延用太祖朱元璋罢黜中书省制度。但是,对于热衷于开疆拓土的成祖皇帝来说,将他的全部精力与智慧都用于处理朝政,显然是不情愿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帮助皇帝处理朝廷日常政务的机构便呼之而出,这也就是明朝内阁制度诞生了。注意,这个时候仅有“制度”诞生。但随着皇帝对内阁依赖程度逐渐提升,内阁在朝廷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内阁”也成为了明朝的一个正式的权力中枢机构。

而军机处的诞生就似乎很“偶然”了。雍正七年,雍正皇帝以“西北战事紧急和内阁大臣有泄露军机”为由,成立了一个临时机构——军机处。而后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并被历代清朝帝王倚重。但是这个影响了大半个清朝的权枢机构,却自始至终都是“临时”设立。

千万别小看了这正式与非正式之差,对于临时机构,撤用与否,可仅皇帝凭一人意愿而定。而正式机构的设立与裁撤,要经过一系列流程才能最终决定的,这就不是皇帝一句话,如此简单的事儿了。

上图_ 清代官制简表

专职与兼职之差

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正式与非正式的另一个实质性的差异就是,明朝内阁阁臣的职务为正式职位,而军机处的各类职务,都是由其他职位兼职而为。

明成祖组阁之初,阁臣成员都出自其他朝廷机构,当然以“六部”骨干心腹为主。仁宣时期,以“三杨”为代表辅政近臣直接入阁,内阁权力迅速提升。此后,内阁权力持续提升,等到明朝中叶,内阁大臣职位上与其他朝廷部门彻底分离,正式成为凌驾于六部之上的朝廷核心权枢机构。而成为首席大臣,更是成为朝野上下名副其实的第一重臣,“首辅”与“阁老”等敬称出现并被皇帝接受。嘉靖之后,出现内阁首辅把持朝政,成为了没有宰相之名的宰相。

上图_ 军机处旧照

反观清朝军机处,因为是临时机构,所以从始至终,军机处的官员都未曾脱离六部等其他朝廷职能机构。这样就无法与六部等机构,形成根本上的权力冲突,更不会借皇帝亲信之机而凌驾于六部之上。如此就极大可能地避免了皇权旁落。

当然了,尽管军机处权力有一定制约,但是实际权力依然很大。因为军机处成员,尤其是“大军机”,也就是首席军机大臣,最有机会与皇帝讨论国政,因此对于国家大事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另外,由于皇帝的命令,大多是经由军机处发出,因此最先掌握皇帝决策情报的也是军机处,所以军机处这一清朝承上启下的办事机构,其地位之重要性与特殊性,绝对是毋庸置疑。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