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位于唐朝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后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闻名于世,可惜毁于战乱。
唐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褚遂良题字,时常前往怀旧。后又有四位皇帝在凌烟阁图像功臣。现在能看到的总共132副画像,除去重复画像,总共100人左右。画像全部面向北方,阁中有中隔,隔内北面写“功高宰辅”,南面写“功高侯王”,隔外面次第功臣。伴随着唐王朝的灭亡,凌烟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地点
唐长安城太极宫(今陕西省长安县内)西南三清殿旁的小楼。
建造背景
唐朝贞观十七年二月廿八日戊申(643年3月23日),唐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这二十四位功臣包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勣和秦叔宝二十四人。
但值得一提的是,事实上,太宗以后的皇帝有不少还是有陆陆续续将功臣绘入凌烟阁,以致最后共有132人入阁;甚至也有像程元振、鱼朝恩这样的宦官入阁。当时李世民已经垂垂老矣,开国功臣大多凋零,看着当年老部下的图像,总在不知不觉间,潸然泪下。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对于诸多大臣有些评语:“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唐俭言辞辩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无言及于献替。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愆违;而情实怯懦,媛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质敦厚,文章华赡;而恃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于物。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于朋友。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于今名将惟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胜,亦不能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
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手握重权的割据势力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到自己的地盘洛阳,下令拆毁长安城内所有宫室及民间建筑,凌烟阁随之消失。后来随着唐王朝的灭亡,凌烟阁被毁,阎立本所绘的《二十四功臣图》也随之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2003年,《二十四功臣图》被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蔡昌林参考阎立本其他人物画造型的基础上,从唐墓壁画中去寻找相关人物造型依据后进行复制,现展出于陕西省西安市在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的仿唐大型皇家园林的主体建筑紫云楼回廊上。
相关史籍记载
北周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天子画凌烟之阁,言念旧臣;出平乐之宫,实思贤傅。”
唐代刘肃《大唐新语·褒锡》:“ 贞观十七年,太宗图画太原倡义及秦府功臣赵公长孙无忌 、河间王孝恭 、蔡公杜如晦 、郑公魏徵、梁公 、房玄龄 、申公高士廉 、鄂公尉迟敬德 、郧公张亮 、陈公侯君集 、卢公程知节 、永兴公虞世南 、渝公刘政会 、莒公唐俭 、英公李绩 、胡公秦叔宝等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太宗亲为之赞,褚遂良题阁,阎立本画。”
各时期功臣
唐太宗时期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勣、秦叔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