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温氏的来历

2020-11-16 10:29:23 作者: 鹤山温氏的来

因温文宁任南雄知州时,曾在沙水村珠玑巷居住,因此鹤山温氏也可算是珠玑巷人。不过,鹤山温氏的祖先离开珠玑巷的原因是追随南宋朝廷抗元,这与其他氏族的迁徙情况有所不同。

繁 衍 概 况

宋、元、明三代,鹤山县还未建置,本地区分属新会县及新兴县。鹤山建县于清朝雍正10年(1732年), 距今(2019年)只有287年。温氏于元初(约1281年) 进入现鹤山龙口霄乡(当时属新会古劳都),即在鹤山建县前450多年,温氏便在鹤山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当年温文宁和他几个儿子从南雄追随南宋朝廷至新会崖山抗元战败后,最早流落新会白石(即现江门市郊区白石)。1280年正月,温文宁卒后不久,其第三子中孚一族即从白石迁徙霄乡。

中孚,字师尧,号大霖,是鹤山温氏的二世祖,俗称大霖祖。中孚共生五子,长子有德,次子有亮,三子有光,四子有业,五子有淑。五子中,除有淑迁新会双水王井头外,其他均在鹤山开枝发叶。

从中孚后裔在鹤山繁衍生息700余年的情况看,各支派比较集中地聚居在现龙口、古劳、宅梧三镇。根据传统习惯,鹤山温氏可划分为四个支派,各支派的繁衍及主要分布情况是:

有德支派。有德生来福、来仪、来凤三子,于元初从霄乡(一说从新会白石)迁徙现宅梧镇。据考,700年前有德支派迁徙宅梧时,当地还是荒山草野,行政上隶属新州新兴县双桥都管治,还没有宅梧这个名称。有德支派至今传至26代,在宅梧镇内现有2000多人,主要分布在该镇东门、欧村、梧村、提山、秀坑、双龙等村。

有亮支派。有亮生永兴、义兴二子,其后裔约于1308-1311年间,从龙口霄乡迁徙安份、仓下、凹峡、石龙、湴蓼、隔水等村。该支派人口以现龙口五福居多,五福除极少数杂姓外,全部都是有亮的后裔,计有人口3200多人。

有光支派。有光生东阳、梅圃、玖雄三子。据考,有光后裔最早由霄乡迁出,约于1281年左右便迁至现龙口青文文堂开村。该支派为纪念始祖温文宁,特将村名命为“文堂”。1368年,有光第二子梅圃的后裔又从文堂分支到青草岗。青草岗开村时,四周山上绿树成荫,青草满山岗,村处青草岗下,因此得村名,又因有溪水流经村西北,因此青草岗又称“青溪”。现青溪又分成榄堂、瓦窑、南山、门岗四条自然村,全部住着有光的后裔。青溪连同文堂、水柳、岗顶、旧村、西宁、新村等均属现龙口镇青文村委会管辖,青文现居住有光的后裔近2700人。

有业支派。有业生仕能、仕刚、仕朝、仕弘四子,其后裔有一部分留居霄乡,有一部分迁徙现古劳镇江头、维墩、双桥等地。其中,有业第四子仕弘生国玉、廷玉二子,于霄乡迁徙东莞西乡(今属宝安),其后裔现散居于宝安及香港豪涌、马鞍山、大埔仔等地。清朝末年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鹤山有业后裔又有分支到现鹤城镇。现鹤山市内有业支派约有2300人。

据不完全统计,生活在现鹤山市内的温氏中孚(大霖)后裔已经超过1万人, 若加上外出工作和旅居国外及港澳台的鹤山籍中孚后人,总人数超过2万。 如果将历代分支于两广及各县市的中孚后裔进行统计,那将是一个更大的数字。

(文章转载自:鹤山博雅书城,如有错漏,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