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州府志》之载
大藤峡地区的瑶民起义自明代洪武时期开始就不断发生。较重要的有:洪武十九年(1386)至二十八年,爆发的浔州罗禄山等瑶民起义;永乐三年(1405),浔、桂、柳三府瑶民起义和十三年胡通四、韦保遵领导的僮民起义。
宣德四年(1429)至七年,罩公领导的起义;景泰二年(1451),侯遥二领导的瑶民起义;正统至成化间蓝受式、侯大苟领导瑶、壮人民起义等。其中以侯大苟起义规模最大,势力扩展到广东等省。
成化元年(1465),右佥都御史韩雍、都督同知赵辅等率军16万前往镇压,起义军近7000人被杀,侯大苟被俘牺牲。韩雍命人砍断大藤,改大藤峡为断藤峡,在其地置武靖州,加强控制。次年,侯大苟余部侯郑昂和胡公返又举义旗,坚持至成化八年。
韩雍长期封锁、围困大藤峡,不准瑶民出入峡口,也不准船只通过峡江。韩雍当年平乱将大藤峡改名为“断藤峡”,并曾在今武宣县三里镇下江村委红石村沿江左岸勒石立碑为记。民国三年《武宣县志》有载:“韩雍碑,在北江洪(红)石左岸,明成化间韩雍奉命征大藤,事平后改名断藤峡,因勒石纪功,以昭天讨。”
韩雍碑拓片
到了明代正德年间,大藤峡地区义旗再举。正德三年(1508年),左都御史陈金率军续征大藤峡。为了打通峡江,陈金想到了一条与韩雍截然相反的策略。经双方几经商讨,订立“约法三章”。条约生效之后,官府和商贩的船只络绎经过大藤峡,如约缴纳食盐及瓦器等生活日用品。由此,黔江大藤峡船只往来正常,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忙景象。
正德十二年(1517),陈金在认为自己的采取措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于是向明帝朱厚照请功,并请求赐名“永通峡”,朱厚照欣然同意。于是陈金便命令手下张佑等人将“敕赐永通峡”五个大字分别刻在武宣及桂平沿江两崖的峭壁之上以昭其功。
民国三年《武宣县志》有载:“永通峡碑,在古蹟滩右岸石壁,正德年间陈金奉命征断藤峡,事平后改为永通峡,勒石纪念,刻永通峡三字,各大方尺有余。”
武宣永通峡石刻
嘉靖年时,由于官方失约,过往船只不愿向瑶民缴纳食盐等物资,以胡缘二、黄公豹为首的民众被迫再次举起义旗,切断峡江航道。
躬身践行“致良知” 阳明奇袭大藤峡
由于广西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嘉靖六年(1527)五月,嘉靖皇帝起用王阳明以原任南京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前往广西,征讨思恩、田州叛乱。朝廷于是下诏让王阳明以原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
嘉靖六年六月初六日,圣旨传到浙江绍兴阳明书院。当时王阳明一边以庸驽多病难胜重任疏奏免任,一边建议朝廷采用招抚方式解决思田问题,然而朝廷不予采纳,连连遣使敦促他启程赴任。后来王阳明见推诿无效,于是决定遵旨出征。
九月初八日,在即将奉命出征的前夜,王阳明在天泉桥上给弟子钱德洪、王畿讲解四句教法,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自修,直脐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史称“天泉证悟”或“天泉证道”。
十一月二十日,带病在身的王阳明抵达梧州莅任。十二月他受命暂兼理巡抚两广。
后来王阳明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王阳明平定盗贼和叛乱的奇功,十分害怕,二人就囚首自缚投降了王阳明。王阳明不费一兵一矢即平了思恩、田州之乱。随后,王阳明在南宁建敷文书院兴学教化。
广西各地父老看到王阳明迅速平定了思恩、田州叛乱,于是成群结队前来告状(《明史》:“两江父老遮道言峡贼阻害状”),请求王阳明乘胜解决断藤峡问题。听到父老乡亲们的痛诉,身为两广最高军政长官的王阳明感到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