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北伐是几乎不可能成功的,那么是什么支撑着诸葛亮和姜维北伐?

2020-11-17 08:08:20 作者: 蜀汉北伐是几

北伐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诸葛亮从来不会想要一蹴而就。一伐的目的是夺取凉州,即使这个目标实现,一来会把战略线拉得过长,而且在政治上整合难度较高,二来凉州一带过于贫穷,一直需要靠内地的财政供养,以益州的赋税既要供应北伐又要供养凉州,非常艰苦。诸葛亮并不是认为趁曹魏这次不备,自己就能立下不世奇功。即使按魏延的外星方案吞下了整个西北加关中,曹魏政权依然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因为关中平原是处于一个三面被包围的地形,十分被动,加上连年战乱的关中地区生产力尚未恢复,在战争后勤方面会带来极大的困难。

奇谋的效果要分情况,即使是邓艾最后玩起了心跳,也是因为他正好撞上了刘禅。换成其他有骨气的君主,如果能坚持抵抗到江州的阎宇、南中的霍弋、甚至是东吴的任何一方赶到,邓艾也是有来无回。想要靠一次大开脑洞而完成灭国壮举,只能发生在大国对小国的身上,小国对大国根本不要指望来这一套,就算吞下了关中和西北的蜀汉也无法取得对曹魏的优势。而这些,都是诸葛亮看得到的。

他既能看清现状,又能放眼长远,这几乎就等同于上帝视角了。对于后人的我们来说,对前人开个上帝视角十分容易,但让你对当下的房地产市场开个上帝视角试试呢?如何不偏不倚分析现状?又如何合理预估未来?再试试对国际形势开个上帝视角呢?

因而像诸葛亮这样一个对手,对于曹魏来说是有多么的可怕。诸葛亮历次发起北伐时,曹叡先后的动作包括亲自坐镇关中、紧急召集中央军支援、亲自为张郃送行、亲自拜托司马懿、加派卫臻当援军、命令辛毗强行阻止司马懿出战等等。相比之下,听说孙权来袭时,曹叡的态度却是游刃有余。

两相比较,差距明显。原因很简单,作为当事人,曹叡很清楚诸葛亮是真的来干大事的,不认真对待后果不堪设想。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司马懿在诸葛亮四伐时损兵折将,事后还得到了曹叡的嘉奖。这其实不难理解,诸葛亮一伐时曹魏整个凉州震荡,三郡失而复得,紧接而来连贯行动的二伐和三伐直接吃下了魏国两个郡。因而司马懿可以在没有丢失任何地盘,且没有遭到严重打击的情况下逼退了诸葛亮,这份表现当然是要好过之前的魏军不少。只是我们站在后人的角度,觉得诸葛亮北伐不过是拿下了两个郡,这都是因为他后来面对的对手也是当世一流的军事家司马懿,而且还是疯狂龟缩的司马懿。对于时人而言,一个不谨慎,被诸葛亮吞下地盘毫不奇怪。

关于诸葛亮对北伐的态度,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佐证。从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开始北伐起到去世为止,他长时间没有在成都办公,而是驻扎汉中讲武运粮备战。如果诸葛亮真的只是出于政治原因加整合国内不得不出兵北伐,他完全没有必要做到这种程度,除了例行北伐之外都留在成都,或者把力量用来开发南中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因而诸葛亮会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做可以收到成效。

综上,我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并非所谓只是为了延长蜀汉国祚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而是很明显的知其可为而为之。许多人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忠义而强行夸大了曹魏的强大,洗刷掉了诸葛亮行事合理的方面,只能说诸葛亮的责任实在太重,没有帮手的他已经没有条件再继续承担下去,偏偏刘备留给他的帮手又是个拖后腿的。如果压在他身上的担子没有这么重,再给他足够的时间撑到曹魏起变化(例如公孙渊起兵、曹叡病故),到时候人们讨论起他的北伐又会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