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神预言”,且这些预言大多精准无比?

2020-11-18 19:16:16 作者: 中国历史上为

随着蜀吴衰颓,三分天下之局被破,在司马懿、贾诩等谋臣的导演下,一出名为“曹丕代汉”的大戏正式开演。

曹丕虽然做梦都想坐龙椅,但面子功夫还是要做足的。在汉献帝被威逼利诱一通后写下禅让诏书时,曹丕还推推让让地拒绝了第一次禅位。紧接着,董巴、苏林两人登场,这两位博士在星象上大做文章,从天文学上给曹丕上位提供了有力支撑,奏疏魏王早日接过皇权。

两位博士推演星象的大体过程是这样的:木星每十二年运转一周,若将黄道按木星的运行轨迹等分为十二个部分,这便是十二干支。按照“十二分野说”的说法,十二干支各代表一个王朝,这些王朝之间改朝换代相互交替,每个干支上的星象发生异动,说明与它对应的那个王朝会出现某些状况。

“十二分野说”出自《周礼》,不过,这里并不包含魏。

既是如此,那么该如何将魏编入“十二分野”呢?

曹家的封地在六国赵地,所以,魏应该与赵一样,对应着大梁。

不过,曹操生前曾说过一句话“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所以,两位博士便牵强附会地将魏与周划等号,在“十二分野”中对应鹑火之位。

可以说,董巴、苏林这两位博士的“创新”是十分符合逻辑的。倘若,按照老祖宗的《周礼》,每隔十二年黄道十二干支对应的地区都得按照星象发生点什么,那天下早就大乱了。所以他们的牵强附会,为后世的篡位者留下了丰富的经验。

显然,这些都是忽悠无知群众的把戏,根本经不住认真的推敲。曹丕要想上位,还得找点更靠谱的依据。

为了从史书中找到更多的依据支撑主子篡位,大臣们群策群力。有人指出,建安二十五年正是庚子年。在《诗推度灾》这部相术书中指出,“庚”也可有“更替”之意,所以,这一年眼下的政权要发生变换。不过这个依据仍旧十分离谱,难道每隔一个甲子六十年,就得改朝换代吗?显然这是不合逻辑的。

于是,又有人从《诗推度灾》中找出“王者布德于子,治成于丑”这句话,称这一年将会有受天命的圣人接管天下,施行仁政。这个依据倒是中规中矩,可也却缺乏说服力。“治成于丑”的王者究竟是谁?《诗推度灾》里并没有说这人一定是曹丕,所以,这套说辞很难服众。

这群人站出来,举出这样那样的例证,无非是给曹丕找个台阶,让他顺理成章地接过玉玺坐上龙椅。不过,曹丕心机缜密的性格继承自曹操,他必须等到一个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理论依据,否则,是绝对不会冒险的。若非如此,将来有人指出曹魏政权的来路不正,缺乏合法性,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大臣们集思广益,为了让曹丕能“合法”地坐上龙椅费尽周章。曹丕的麾下有许芝这么个奇人,他拿出的依据足有七条,这些都能让曹丕代汉获得“王权天授”的支持。

一是、《易传》中提到了:“上下流通圣贤昌,阙应帝德凤凰翔,万民喜乐无咎殃”、“圣人受命,阙应凤凰下,天子虏”、“黄龙见,天灾将至,天子绌,圣人出。”

简单来说,就是每逢改朝换代(圣人出)时,总会有某地会爆出祥瑞事件。所以无需拿出什么书面证据支撑,只要在各地创造祥瑞来忽悠老百姓就万事大吉了。对于已基本统一北方的曹氏家族来说,在某地制造出麒麟、黄龙、凤凰等祥瑞简直轻而易举。

二是、《春秋玉版谶》中有“代赤者魏公子”一语。

这部《春秋玉版谶》在相学中拥有很高的地位,所以说服力比较强。这里面提到的“赤”,代表的正是汉朝(高祖刘邦曾自诩赤帝之子)。而当时曹操被封为魏公,他的继承人曹丕自是魏公子。

三是、《春秋佐助期》里提到了“汉以许昌失天下”。

可以说,许昌就是曹家的“龙兴之地”,既然提到了汉朝会因许昌这个地方而丢了江山社稷,那么,取而代之的自然是崛起于此的曹氏家族。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