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从曹丕开始,在魏晋南北朝使用的选官制度。这个九品中正制是个什么意思,中正是指选拔评定人才的官员,将人按照才能高低分九品,品级和官职挂钩,品级高官职高。为什么要实行九品中正制,因为皇帝太忙天下太大,不可能每个官员都由皇帝来定,所以必须要有一个专门负责的机构和一部分官员来负责落实,于是就产生了由中正来定品级,然后再根据品级大小任用当官。
这个制度看似是进步了,由专门的选拔官员来评定品级,但其实有一个很大的漏洞。选官的机构有了,选官的方式有了,选官的标准也有了。但是选官的标准有问题,有三个标准,一是家世,二是状,三是品。“家世”当然是指出身,“状”是指士人的评语,而“品”是指基层的评语。
其实普通的穷百姓肯定是没有什么好家世,而名门贵族则总会找到人给好的评语。所以到后来,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不好的后果,朝中官职被一些名门望族垄断,形成了很大势力。
六、科举制
到了隋朝,寒门庶民势力增大,但是因为被大家族垄断官职,阶层固化,普通百姓找不到好的工作,大家意见很大。皇帝也不喜欢家族势力太强,所以九品中正制就废除了。过去察举制推荐人才之后再由皇上考察的方式,演变成了考试,因为是分科推举考试,所以称为科举制。
最初分科推举有特科和常科,特科由皇帝亲自考核,这个时候应该说还是选拔多种人才的。在武则天时科举就更完善了,这个时候考生开始糊名,这样就确保公正。而且设置了武举,主要是考核行军打仗科目。
到了宋代考试就已经向普通士人开放了,除犯罪的和不孝顺的一些有严重污点的人,一般都可参加科举。科举考试后来一直沿用到清代。随着鸦片战争失败,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在不断被侵略中认识到文化科技已经全面落后,国内改革呼声越来越高,科举考试也在清王朝改制中消失,光绪三十一年,清朝宣布科举考试停止,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