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王朗对骂,为何王朗说的句句在理,最后却还是输了?

2020-11-20 16:07:33 作者: 诸葛亮与王朗

辩论之事,人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古时的圣人也喜欢专门找人辩一辩,以完善自己的思想。不过,辩论虽会让人情绪亢奋,血压飙高,但是能不用一句粗话就把人给辩死的,古往今来仅诸葛亮一人而已。

《三国演义》中,公元228年,诸葛亮举兵北伐。魏国也派出了大都督曹真来迎击,此时曹魏阵营中还有一个世人公认的才子王朗。那一年,他已经76岁高龄,却偏要一身傲骨地跟着去迎敌。

两军相接之前,还有一个惯例,双方的领头人都要打一场“表演赛”,涨自家士气,灭对方威风。既然蜀军派出了最高智囊诸葛亮,那么魏国这边的军师王朗就要出马对战,两人不比武斗,比文斗。

只听王朗开口就给自己正名:皇位有德者得之。汉皇室易主我大魏国,是因为我魏国皇帝是有德之人,比原来的汉皇室强多了。的确东汉末年的皇帝都没有什么作为,汉灵帝更是坐实了昏君的帽子,还引发了百姓暴动,起义四起。

接下来,王朗又骂:蜀军北伐是出师无名。你们小小的蜀国打着自己是正统汉室的旗号来北伐,可你这不也是强行给自己安置的座位。再说了,就算你们是汉室,你们大汉也是抢的秦朝的东西,有何脸面说正统不正统。

最后,王朗又劝说道:看清天下大势吧,兄弟。咱们大魏国百万雄师,几千良将,而你们蜀国现在后继无人,一个像样的将领都没有,才多少人马就敢来北伐魏国?以卵击石并不可取,还是顺应时势,别做逆天的事情。

的确,诸葛亮北伐的难度极大,虽然他擅长以少对多,足智多谋,但是胜利的天平并不见得就会向他倾斜。而且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那么多次北伐战争,仅仅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人成功了,就知道想从南方统一北方有多艰难。

王朗的三个观点简直无懈可击,就连诸葛亮都陷入了沉思。诸葛亮也思忖着,既然这观点确实有理,强行扭曲也说不过去,那就攻击王朗他本人。只听诸葛亮骂道:“亏我还把你当汉朝的元老,你居然说出这等违背良心的话来!”

这句话正好戳中了王朗内心最痛之处,虽然他大义凌然地说皇位是有才能的人才能得到,但是他身为前朝汉室的臣子,被皇帝看重,从此发迹。后来投奔曹魏,虽然也受到了很好的待遇,但其实心里还是过意不去的。

所以,诸葛亮又接着说,你王朗是因为孝廉而当的官,想必也饱读诗书,但是却没有做到身为臣子的责任。你说皇帝无德,可是桓灵二帝危害社稷的时候,你王朗却没有劝谏,这是你对王朝不义。

在汉皇室的大军正在抵抗诸侯王的叛乱之时,你这“孝廉之人”居然也投靠了曹操,如此卖国的行为,还有脸来说咱出师无名?王朗一下子就噎住了,就算他的理念再怎么冠冕堂皇,但是在读书人眼中,投敌就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王朗毕竟不像“三姓家奴”吕布那般脸皮厚,他已经被气得气血翻涌了。诸葛亮把握住时机,又补了致命的一刀:“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于是,王朗口吐鲜血,坠马而亡。

这是口才的较量,也更能看出诸葛亮对人心的把握之深,几句话就把已经是古稀之年的王朗气死在了战场上。不过现代人还是要吸取教训,与人为善,辩论就当是口才切磋,切不可上升到人身攻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