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冷硬的学术饼子变成羊肉泡馍

2020-11-23 04:48:57 作者: 把冷硬的学术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这是“历史研习社”的座右铭,很多读者觉得“毒”字一定是写错了,但是“历史研习社”想做的“解毒”区别于“解读”,这其中更有一层动力,带领人们冲破自己固守的认知和自我限制,去接近历史的真相。

“历史研习社”是微信历史自媒体行业的元老,成立于2014年,作者团队由诸多名校的历史学硕士、博士和青年教师组成。近日,由天喜文化策划、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的荣耀:中央帝国的时运、铁血与霸业》(以下简称《历史的荣耀》)面市,该书是“历史研习社”首部出版图书,从人心、霸业、权谋和兴亡四个层面,通过两个主题并结合两个时代,运用详实的史料和专业研究,探求中国数千年来,历史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辉。

为何起名为《历史的荣耀》,“历史研习社”引用了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的一段话:“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因此,他们希望怀抱温情与敬意,从学术的视野出发,讲述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王朝权力更迭的逻辑、草原部落强盛的密码、决定天下大势的地理枢纽、北上南下的交通节点、帝王的财富攫取之道……

“如此深厚的历史沉淀,数千年延绵不绝的文明史,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一种荣耀。因此作为历史研习社的第一本图书,我们决定将它命名为《历史的荣耀》。这既是历史的‘荣耀’,也是我们的‘荣耀’。”

强调写作的心理距离,3秒钟抓住读者

历史是深刻复杂的,传统的历史通俗读物往往重理论和格式,介绍历史事件平铺直叙,阅读者常觉得枯燥晦涩。而一些优秀新媒体平台上的历史文章,往往通过一个历史事件为切入点,以通俗性、故事性强的文笔,向读者普及历史,这也是其不同于传统读物的特点和受年轻读者喜爱的原因。

“历史研习社”坦承,他们基于自媒体平台的写作经验,跟传统意义上的书籍、论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预设的读者阅读场景一般是在手机上进行快速阅读,3秒看一眼标题就会判断是否点击阅读,30秒看一眼开头就判断会不会读下去,能花3分钟通读全文已经是非常认真的读者了。这有点儿像相亲,读者不会有耐心听你絮絮叨叨、长篇大论,也不喜欢你自我炫耀式地掉书袋,你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说服读者‘定睛一看’,这才有可能一步步‘诱敌深入’,让读者明白你这篇文章要讲什么东西、亮点在哪里、有哪些新知识。如果读者手指一划就走了,再有料的文章留不住读者的注意力,也是不行的。所以,在行文的过程中我们会尽量避免生冷怪癖的名词和复杂艰深的学术概念,强调写作的‘心理距离’,强化问题意识,突出结构性的冲击力。”

总之,在自媒体上写作,为了把研究中发现的好玩儿的、耐琢磨的、有颠覆性的观点跟读者分享,就需要作者可以把象牙塔中冷硬的学术“饼子”,变成大众读者吃得有味的“羊肉泡馍”,“有时候,我们其实很羡慕一本专著的作者,能从容不迫地用几十万字跟读者进行深入交流。只是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严肃阅读是一个需要很高时间成本的事,我们不敢奢望读者正襟危坐捧读我们的书,还是希望在一些带有自媒体风格的叙述中,能够徐徐打开一幅跌宕起伏、发人深思的历史画卷,展现给读者。”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