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近代化改革最大阻碍有哪些?修建铁路的例子,告诉了我们事实

2020-11-23 16:56:02 作者: 清朝近代化改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古老的中国被西方的鸦片贸易诉求,以及随之而来的坚船利炮撕下了一个大口子。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也是三千年中国面临的最大困局。

一个国家没有改革的需求,便没有保存自我的手段。

那时候,清朝为了应对世界大潮流,应对近代化变革,所有事物都在“近代”与“古代”两种无可阻挡的庞大力量的拉扯之下,整个社会被完全的撕裂,形成一幅空前的景象。

就拿近代工业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设施——铁路来说。

修一条铁路,在高速迅猛发展,所有人都熟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可能只需要解决资金、土地、规划等技术性问题和一些制度管理性问题。

但在清朝,技术性问题都不是事,真正的大问题是观念、文化、思想、认知的各方面问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现代,技术官僚是一个含有贬义的名词,但是在清朝,技术官僚是实打实的国家人才,这种人才在清朝少之又少。

在清朝,就算克服重重限制,辛辛苦苦把铁路建好,也会出现新的重重阻力,使得铁路修建再次陷入“困局”之中,最后在铁路上跑的可能照样只能是马车。

清朝“马拉火车困局”中的三股阻碍力量

同治十一年(1872年),大清国的内忧终于全部清理完了,国家终于重新安稳下来,清朝现在唯一的大患就是西方列强,于是为了强军富国,清廷在洋务派官员的倡导下也开始了近代化改革,以中枢上的恭亲王奕䜣、地方上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洋务运动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几年。

作为近代化,工业化最核心的基础设施——铁路,在当时,大力引进西方设备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大环境下,按理说早就应该水到渠成——当时无论是西方人,还是洋务派官员都想直接引进,因为火车的便利和用途远超马车。

但清廷的顽固不化却让世人震惊。

清廷对铁路的解决方式很简单,也很奇葩,那就是一个字“拆”:不管花多少银子,都要把铁路买回来,然后拆了。为此甚至不惜得罪自己一向恐惧的洋人。

第一条被“拆”的铁路,由英国商人杜兰德出资在北京修造,这种风驰电掣的“铁家伙”,让京师的人震撼,很多人把火车视为西方妖物,几乎酿成民变,清廷赶紧饬令军队拆毁了这条铁路。

同样一拆了之的,还有英国商人在开埠城市上海修造的一段铁路。这是由当时的怡和洋行,瞒着清廷,打着修建一条“马路”的理由修建的铁路,这也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吴淞铁路。

西方洋人的意思就是先打着“马路”的由头,先把铁路修好,等生米煮成熟饭,木已成舟,让清廷无可奈何地承认铁路已经修成的事实。

等到铁路修好,清廷才得知详情,非常恼火,当时的上海道台属于极端顽固分子,他甚至声称若强行修建铁路激起民变,他“将卧铁辙中听其轧死”,哪怕让火车轧死,也要阻止火车的通行。

无奈,西方洋人只好将铁路卖给清廷。

次年九月,铁路停运并被拆毁,铁轨和运营车辆等物全部沉入到“打狗港”之中……

就连西方洋人修建铁路都是如此艰难,何况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

于是就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滑稽”的一幕:在中国第一条官方自建的唐胥铁路上,拉着运煤火车跑的,不是风驰电掣的火车头,而是骡马,理由竟然是“为了避免扰动风水”。

修路的英国工程师一看觉得太荒诞了,火车是近代工业时代的动力,马匹是古典农耕时代的动力,居然用骡马拉着火车头跑,简直太荒谬了,因此嘲笑这条铁路是“马车铁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