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人们知道,古时科考是文人们寻求出路的最主要途径。所谓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龙门翻身。十数年的刻苦读书,也只是为了科举成名,让人生得以步入仕途光宗耀祖。这是众多学子们的共同心愿。从宋代时起,科考受到极力重视,文人成为朝堂主要的权力执行者,这大幅增加了人们学文参与朝廷各类考试的动力。在这一大背景下,学子们学习的内心动力极强,同时学文的人大量增加,考中的难度自然也大幅增加,学子位的心理压力自然也达到了极限。在心理的强压下,学子位无论考中或考不中,均表现出多种异样的行为。
对于那些考不中的,有的人继续自强不息,有的人则自暴自弃,有些人放浪形骸。在不断的挫折面前,这些表现也是人性的体现,毕竟一样米养百样人,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人性。人性,与所拥有的文才关联度并不大,即使是很有才能的人,在人性面前,也会表现出平庸的一面。这里有就一位,文才高深,在持续的挫折面前,就表现出逃避式的放浪形骸的人性。他就是南宋末年著名词人陈允平。
南宋词人:陈允平
对于陈允平的出生及亡故的具体时间,史册没有明确的记录。据前人考证,其出生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215年到1220年之间。有确定记录的是,他出生于南宋末年,是南宋与元朝交接这一段时间内的一名著名的词人。
陈允平出身于官宦世家
陈允平的家族是官宦世家。他的先祖陈司直,在五代时因战乱,为了避祸举全家迁居到目前的福建省莆田市。其高祖名叫陈嘉谟,官位当到了右朝奉郎。 曾祖父名叫陈膏,在北宋末年的1115,考中了进士并长期当官。他的祖父陈居仁,以家族荫恩被朝廷授予铅山县尉。他的父亲陈阜,担任承务郎一职。可见,陈允平不是普通人家子女,而是位数代人都为官的公子哥。
陈允平出身于官宦世家
虽然出生于官宦之家,生活无忧无虑,但陈允平并不是花花公子。他自小就把科考当成登天难事,立志要越过这一道坎,入朝做官成为人上之人。因此,他从小时起就朝着这个目标刻苦读书,且成绩显著,尚未成年时就能作词写文,且立意新颖,文采开始外露了。
立志科考,自小苦读
对此,清代学者袁钧作了《鄮北杂诗》加以描述:"寒菊宜霜晚更新,掖垣再世掌丝纶。阿咸老去营西麓,不愧家声故国臣。"(在此诗末尾,作者自写了标注: "陈文懿居仁、清敏卓,父子西掖"。)此诗记述了陈允平的家学,主要源于其祖父陈居仁及他的五伯父陈卓,而给他最大帮助的则是陈卓。所史料记载,陈允平学问除了来自于家学外,他后来拜了杨简为师,也增加了许多学问。另外,他长大后进了太学学习,对其学问的增长也大有益处。陈允平拜杨简为师。而杨简在南宋末年,是十分有名的哲学家,后人称他叫"慈湖先生"。这对于陈允平一生,在思想境界上影响甚大。
南宋哲学家:杨简
陈允平由于家族官宦传承,家境殷实,早年生活并没有经济压力,因此过的是富贵文雅没有忧愁的日子。他自已作词对此进行了描述:"萧散云根石上,瀹茗松泉,注书芸阁"。在《鹧鸪天·寿表兄陈可大》一词中,他更是对此进行了描绘:
四壁图书静不哗。里湖深处隐人家。斑衣自斗百家彩,乌帽亲裁一幅纱。
新酿酒,旋烹茶。半溪霜月正梅花。前庭手种红兰树,看到春风第二芽。
这一首词,描述了陈家子弟那种文雅安逸的情趣生活。这样一种家风,也熏陶了陈允平文人风骨的气质,为他后半生看破官途埋下了伏笔。
在世代为官的家风的影响下,陈允平自小立志科考成功,把官场当成人生目标。因此,他把科举视为登天之举,是达成人生目标的唯一途径。然而,虽然他自小时起文才就十分出众,但一山还有一山高,参与科考的优秀人才多如牛毛,陈允平参考失败了。他开始并未气馁,而是屡败屡战。可惜的是,他同时也屡战屡败,最终数多次参与科考都名落孙山,未能考中,无法进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