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包拯

2020-11-23 17:44:52 作者: 历史上的包拯

《宋史》卷三百十六《包拯传》说:“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

’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近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比较清明正直的好官,包拯确曾做过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好事。但是戏剧舞台上的”包青天”,却是被夸大了的。人民群众受尽脏官酷吏,权豪世家的欺压凌辱,希望能有为民伸冤的”清官“;封建统治者为其长治久安,也希望有维护其封建秩序的”良吏”。这样,”包青天”的戏就越编越多。

其实,历史上的包拯,事迹比较简略,而戏剧舞台上的包拯,其”事迹”绝大部分是出于虚构。有关包拯的戏,大部分是“公案戏”,而又绝大部分是说他在任开封知府时的断案故事。但据《资治通鉴》记载,包拯从宋仁宗嘉佑元年十二月被任命为权知(暂代)开封府起,到仁宗嘉佑三年六月升为右谏议大夫止,总共只当了一年半的开封知府。在这一年半中史书上没有记载他任何有关断案事件。只有一件”审牛舌案",又见于《宋史》卷三百三十二《穆衍传》里。一桩案件,同时记在两人名下,其本身就是很难弄清的”公案”。

在《狸猫换太子》这出戏里,包拯可说是很风光了。他不仅辨明了谁是皇帝的亲娘,还用祖传秘方治好了皇太后的眼病。铡了郭槐,整治了太师庞籍父女,还打了皇帝的龙袍。在众多的”包公戏”里,《狸猫换太子》这出戏还算是“事出有因“的,但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据《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四记载:宋仁宗本是侍奉刘德妃的宫人李氏所生,刘德妃”取为己子”,将其抚养成人。后来刘德妃成了皇太后,垂帘听政,在李氏病重时,刘将李晋升为宸妃。李氏死后,刘用皇后礼厚葬了她。等到刘太后死后:”左右有为帝言:’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于非命。’“时,仁宗易梓宫,亲启(李宸妃棺)视之,妃以水银故,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后,帝叹曰:’人言岂可信哉?’待刘氏加厚。”

《狸猫换太子》所本的这段史实,既无所谓”狸猫”,也与包拯毫无关系。这段史实发生在仁宗明道元年(1032)以前,而包拯直到仁宗景佑四年(1037)才开始步入宦途,当了名知县小官。就是说在整个的所谓《狸猫换太子》事件过程中,宋朝的”官薄“上,还没有包拯这个名字。而出现在这出戏里的大忠臣程琳和大奸臣太师庞籍,倒是史有其人的。不过史书所载的程琳是个奸佞之辈,而庞籍则是个正直之人。据《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四记载,为了向垂帘听政的刘太后献媚,怂恿她当女皇帝,”三司使程琳献武后临朝图,后(刘太后)掷于地曰:”吾不作此负祖宗事。”程琳拍马过于露骨,连刘后也看不过眼。而殿中侍御史庞籍,却认为皇帝(仁宗)早已成人,理该亲临朝政,不可再使女后称制,故”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焚之。”为保护宋仁宗,庞籍是多么刚直果断。于此可见,历史上的程琳,庞籍,各自为人,与戏中所述完全不同。

包拯从来没有做过宰相,也没有什么权威无边的”铜铡”。戏里往往称他为”包相爷”是不准确的。他最大的官职是做到御史中丞和三司使,最后升为礼部侍郎,死后追赠为礼部尚书。至于所说的”包龙图”和”包待制”,那是指他曾做过”龙图阁直学士”和”天章阁待制”而言。宋朝的殿,阁和明代不同,没有什么实权。”龙图阁“和”天章阁”是分别存放宋太祖时和宋真宗时的御书典籍的,只是个皇家”图书档案馆”,其负责人叫”学士”,往下排叫“直学士”,再往下排叫”待制”。由此可知所称的”包龙图”和”包待制”距离”相爷”之位还差得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