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是经典案例,韩信如何做到以少胜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

2020-11-24 13:42:48 作者: 背水一战是经

背水一战是韩信的成名战,韩信此次用兵符合兵法上的分兵战法,历史真相是韩信兵分三路,第一路2000人,夜晚就出去埋伏,任务是等时机冲到赵军大营换上汉旗。第二路,就是大清早背水列阵的那10000人。第三路,韩信自己带着剩下18000人,打着明显的韩信的旗,突然出现。这时赵军眼红了,干掉韩信,立功就在眼前,立马冲杀,韩信打杀了一会儿,佯装败退,旗鼓仪仗尽丢在地,“狼狈”退到背水列阵军中去。赵军看到“胜机”来了,这下连留守大营的兵马(赵军也是分兵的)也全部冲出来了,因为再不出来功劳都被抢光了。

这时,第一路埋伏着的2000人的时机就到了,快速冲入赵军的空大营,全部换上汉旗,那场面。这边背水的韩信军反正都是一死没有后路,个个奋勇死战,立功心切的赵军很难打,越打越急,突然听说大营被夺了,本来就急的心态一下子崩了,匆忙回营,这时已换好汉旗的出营迎战,后面本来背水的韩信军乘势冲杀,赵军这时进退失据,乱了阵脚,被彻底打散,兵败如山倒。此战韩信三万破赵军二十万,斩成安君,生擒赵王歇。

背水一战真正精妙的在于骑兵部署,正面的背水一战的士兵只是吸引注意的,跟暗渡陈仓一样模式,用轻骑兵快速夺取后方,古代通信不发达,通信看令旗。如果后方被夺取,士气很快崩溃,因为很多士兵都是混饭吃的,没有什么忠诚意识,看见后方败退,基本就会觉得要输了,所以人多并不一定是好事,兵贵在精,不在多。

从韩信背水一战中,韩信惯用套路。正面战场尽量做实,掩护偷袭部队合适的时候前后夹击。陈仓之战也是如此,整个谋划实际上都是围绕其背后小道展开。可以说没有这小道,明修暗道、暗渡陈仓也就没有意义。当初打败印度之战,也是如此,找到小道,就可出其不意,大局已定。一阳一阴,阴阳互补,相互呼应。但阳一定要足够硬,阴才能起作用。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随机应变是合格将领的基本技能,何况灌婴之流。一般来说,如果赵军只留下少量兵力驻守营地,那凭借灌婴的将才率领部队只需要战而胜之,就能继续先前的部署。如果做不到,说明赵军留下了相当可观的部队驻守,那么灌婴这只骑兵部队就可以便宜行事,返身背刺主力赵军制造混乱,与背水汉军内外夹击陈馀,大概率成功,不过由于赵军还未夺气,效果就没史实那么好了,打赢了这一场再继续图后计。

但这里有个漏洞,如果在灌婴回击陈馀之时,驻守赵军精锐尽出与前线回援部队夹击汉军,这只奇兵就危险了,但这样做对将领的指挥艺术有极高的要求,赵军如果真有这样的人才恐怕早就对韩信半渡而击了。军事行动从来没有什么万全之策,只能先立己之不可胜再期敌之可胜,汉军的情报工作与人员配合几乎碾压赵军,胜在庙算,与之相比军队规模差距对胜负的影响反而没那么大。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只有在提振士气方面是类似的,具体来看就不一样了。韩信是因为人少而且兵员质量差也就是所谓的驱市人而战,所以不得不背水置之死地而后生,而且背水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后来的拔旗易帜。项羽就不一样了,他手下的士兵质量强的多,破釜沉舟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士兵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