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忠报国 感义捐躯 ——唐代著名少数民族将领李多祚

2020-11-24 14:33:21 作者: 以忠报国 感

中宗在门楼上斥责李多祚说:“朕待你不薄,为何助太子谋反?”李多祚回答说:“武三思淫乱宫闱,臣等奉太子令,已将武三思父子正法。太子与臣等并无谋反之意,只是请求陛下准许肃清宫闱之乱,臣立即退兵,再向陛下请罪。”

接着李多祚又高呼:“上官婕妤勾引武三思入宫,是第一等罪犯,请陛下速速将她交出来!”

中宗在听了上官婉儿的辩解后,向城下大声宣道:“汝辈皆朕宿卫之士,何为从多祚反?苟能斩反者,勿患不富贵!”

这句话给玄武门下的士兵们指明了生路,也将李多祚等人送上了绝路。羽林军本来以为太子和李多祚是奉诏令起事的,现听到中宗的亲口宣告,方知自己跟着李多祚成了叛逆。各人都有老小家口,未免动心,纷纷倒戈。

这时,宦官宫闱令杨思勖冲出城外,先斩杀了李多祚女婿羽林中郎将野呼利,倒戈的羽林军随即一齐拥向李多祚,将他乱刀砍死。李思冲、李承况等将领也死在乱军中。杨思勖从此以宦官身份为将,以嗜杀善战出名。

太子李重俊带领几十名侍从突围而出,逃向终南山。兵部尚书宗楚客调动兵马,平息叛乱。太子李重俊在终南山树林中休息时,被手下士兵刺死,并被割下首级献给了朝廷。中宗闻报后,毫不痛惜,反将儿子的首级献入太庙,奠祭武三思和武崇训,甚至还把儿子的首级挂在朝堂示众。

官职卑微的永和县丞宁嘉勖路过长安,见到被悬挂示众的太子李重俊首级,立即脱下自己的衣服,包住首级,伤心的号啕大哭。此事被武三思的门人宗楚客知道后,立即要求中宗把宁嘉勖流放到岭南。宁嘉勖后在岭南病死。睿宗即位后,追念他“忠义而重名节”。

唐睿宗即位后,念李多祚是为了大唐李家,随下诏为李多祚平反,称:“以忠报国,典册所称;感义捐躯,名节斯在。故右羽林大将军、上柱国、辽阳郡王李多祚,三韩贵种,百战余雄。席宠禁营,乃心王室,仗兹诚信,翻陷诛夷。赖彼神明,重清奸慝,永言徽烈,深合褒崇。宜追殁后之荣,以复生前之命。可还旧官,仍宥其妻子。”

洛阳发现李多祚墓志

1991年秋,在洛阳龙门山南麓伊川县郭寨村东、伊河西边有一座唐朝墓被盗,其中出土的一方墓志被盗掘者遗弃于田野之间,后被村民发现,辗转收藏于龙门石窟研究所。据志所载,其墓主为盛唐时期宿卫宫廷的羽林大将军李多祚。

李氏墓志为青色石灰岩所刻,系由志盖、志身两部分组成。

志盖盝形,长72厘米,宽71厘米,厚10厘米。盖为盝顶,四杀刻减底剔地卷草纹样,分档布白均匀流畅,盖心阴刻篆书四行,一行三字,文云“大唐故辽阳郡王李公墓志铭”。

志身方形,长、宽均75厘米,厚15.5厘米,四杀阴线刻缠枝牡丹,四周亦刻减底剔地卷草纹样,构图风格与志盖四杀相同,盖大志小。志文楷书十四行,满行十五字。其墓志虽简,但具有重要的补史之缺、正史之误的史料价值。

首行题“大唐故镇军大将军、行右羽林军大将军、上柱国、辽阳郡王、食恒州实封八百五十户、封王墓志铭”。

按首行题“镇军大将军”,《唐书·李多祚传》有“鹰扬大将军”,无“镇军大将军”军职,志可补传缺。

据《唐书·则天皇后纪》载:李多祚有“右武威大将军”军职(《新唐书》作“左武威大将军”误)。“食恒州实封八百五十户”。可纠《新唐书·李多祚传》载:“中宗复位后,封多祚辽阳郡王,食实户八百”,以及《旧唐书·中宗纪》“赐实封六百户”之误。

志载:“王讳多祚,盖川人也”。“列代班师、封爵所赖。曾祖纳,乌蒙州都督;祖利,乌蒙州都督;父辩,乌蒙州都督、赠右武卫将军”。志文所载李多祚祖籍,先辈名讳官职封赠均不见两《唐书》,志可补史缺载。

志载:“王以神龙三年七月五日,薨于长安,春秋五十有四”。志中所记李多祚薨于长安的具体日期,实际是他被杀的日期。“神龙三年七月五日”,也就是太子李重俊发动宫廷政变铲除武三思父子的日子。志中这一日期的记载,是一条极其珍贵的资料。它不仅填补了两《唐书》的缺载,也纠正了《资治通鉴》卷二○八唐中宗景龙元年条所载:“秋,七月,辛丑(初六)”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