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忠报国 感义捐躯 ——唐代著名少数民族将领李多祚

2020-11-24 14:33:21 作者: 以忠报国 感

刘育章

盛唐时期,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此时期,朝廷广纳贤才,只要有才能,无论出身,都被委以重任,一些少数民族的贤达甚至比本土人氏更得器重,号称“三韩贵种”的李多祚就是深得重用的一位。

李多祚其人

李多祚(654-707年),年轻时骁勇善射,归唐后屡立军功,官至右羽林军大将军,受封为辽阳郡王,食封八百户。

据《新唐书·李多祚传》记载: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世系湮远。至多祚,骁勇善射,以军功累迁右鹰扬大将军。讨黑水靺鞨,诱其渠长,置酒高会,因醉斩之,击破其众。室韦及孙万荣之叛,多祚与诸将进讨,以劳改右羽林大将军,遂领北门卫兵,前后执掌禁兵,宿卫北门前后二十余年。

李多祚画像

参与两次政变

李多祚曾两次参与唐李武之间的斗争:第一次是在神龙元年(705年)的宫廷政变;第二次是神龙三年(707年)七月的宫廷政变。

(一)神龙政变

武则天晚年沉湎享乐,宠幸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跟外界的联系减少,对朝政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而二张兄弟逐渐突破男宠的限制,插手朝政。男宠的介入引起了武则天母子、君臣关系的紧张,武周政权也因此陷入动荡。随着武则天的病重,皇位继承人问题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最终导致了神龙年间的一场宫廷政变,史称“神龙政变”。

政变的发起者是张柬之。张柬之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他生于唐高祖武德年间,进士出身。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为了建立武周王朝,第一次开殿试。张柬之再次一举高中,擢拜监察御史,后由国老狄仁杰推荐官至秋官侍郎(刑部侍郎),狄公称赞他“其人虽老,将相才也!”长安四年九月,宰相姚崇出任灵武道安抚大使,行前女皇要他推荐可为宰相者,他推荐张柬之,称赞他:“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当天便被召见,不久便拜他为相,此时张柬之已是八十岁的老人。

张柬之拜相后即迅速进行宫廷政变的准备,推荐杨元琰为右羽林军将军,对他说:“君颇记江中之言乎?今日非轻授也。”接着又以桓彦范、敬晖和右散骑常侍李湛为左、右羽林将军,使他们控制了禁军。

张柬之将诛张易之兄弟时,想让李多祚参与其事,便问李多祚:“将军在北门有多少年?”李多祚说:“三十年了。”张柬之又说:“将军打钟列鼎而食,金章紫绶,地位尊崇,位极武臣,难道不是大帝的恩德吗?”李多祚流着眼泪回答说:“是高宗大帝给的。”张柬之说:“现在大帝的儿子受到张易之和张昌宗这两个小子的威胁,难道将军不想报答大帝的恩德吗!”李多祚回答说:“只要对国家有利,我一切都听相公安排,不敢顾及自身以及妻儿的安危。”李多祚为人刚正,毅然参与平乱。于是二人在张柬之府中共拜天地神灵盟誓,光复大唐。

姚崇为张柬之知交,张柬之派人往请,姚崇便自百里之外赶来京师。张柬之喜道:“一切完备了。”遂向姚崇说明了个人的计划,取得了姚崇的支持。

武后长安元年正月二十二日清晨,皇宫北门外的禁卫军集合于一处。张柬之、桓彦范、李多祚以及其他重要人物也都到场,其中还有中宗李显的女婿王同皎。

为使这场政变师出有名,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与王同皎先去拜见中宗,让中宗李显出面,因为政变的目的是让中宗复位。但是李显事前并不知情。李多祚向李显说明来意,他惶惑、恐惧,唯唯诺诺竟不知所措。

李多祚按捺不住,说道:“今天是非常之日。陛下知道臣等要做什么吗?臣等要恢复唐室,要恢复太宗皇帝的天下!臣等为正义不惜掷头颅、流热血。陛下只须出面就行了。”

中宗仍然犹豫:“我知道张氏兄弟罪有应得。可是母后重病在身,而且这也太出乎我的意料……”

李多祚道:“陛下只要出去告诉众官员,这是陛下的意思就行了。如果大功不成,臣等就全家灭门了。”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