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送别朋友,写了一首词,惆怅中尽显豁达,最后一句经典又励志

2020-11-25 00:49:08 作者: 苏轼送别朋友

离别是难掩的泪目,送行为哽咽的外因,无论哪一种都是让人深感切肤之痛而不得解法,最终漠然,遗留下无味无知无趣的伤春悲秋,纵使人间如旧。世间离别是难解难分的哭啼,相聚是纵享天恩的恩宠。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大诗人对于离别之意的精准梗概,别说多情,连一系列人类不可言说的私人情感,均无法在此离愁黯然中独善其身予取予求。

其实我们不谙世事的追求人之本性之余,有童年梦想创造家之称的宫崎骏动画中便说道“我不知道离别的滋味是这样凄凉,我不知道说声再见要这么坚强。”

只不过那时邻座的同伴,邻家的朋友,放学后的奔跑,下雨天的水洼均成为了美好的代名词。

而在我国有如繁星点点闪烁的文艺天河上,“离别愁”是我们可能接触到亦热闹不凡的,也是比较能把诗词内嵌在时代洪流中,反应世界及作者真心实意的。北宋苏轼的离愁别绪无法自拔之伤十分严重。

可是真正让读者过于深陷难自拔的情况并不多见,真正了解苏轼先生无畏无惧的人,才是将苏轼之词深刻理解的人。

其中有一首名为《临江仙·送钱穆父》的词,真正的含义知心者不言自明,甚至连其中的苦涩亦有所疏淡。

本文笔者想与大家分享的即是苏轼点“离别”题的代表作《临江仙·送钱穆父》。词中着实不多见似儿女情长般惺惺作态,每一个措辞,每一处过度,既深表作者的真情实感,亦传扬作者的旷世练达。

从题目我们可知,这首词是赠予钱穆父的离别之作。苏轼一生好交友,传世的名作有《赠刘清文》,这刘清文是边关守将之子,我们众所周知,可题目中人钱穆父究竟何许人也,接下我们不妨一谈。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上阙详细地写出了相逢的美好,离别之后的再见就好似最美的风景展现眼前,简直是千百年难得一见。

元祐初年,苏轼在苦读入仕后的一官半职,钱穆父的情况与他相似,据记载二人的官位高低近似,就连兴趣爱好也是不尽相同,怎一次“知音”寥寥概括,其感情的深蕴在经波折和蜿蜒后鲜浓斐然。

左一个三年,又一个三年,人生何尝不在日消时散中望向终结。苏轼与钱穆父有一个多年之约,相聚后又将草草分离,那一次的感觉二人早已心知肚明。

三年后再次相逢,在这苏轼流连贬谪的良缘之地,这不可多得的美妙情谊,就算是千金置换也不令他们动心。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下阙一开始,“惆怅孤帆”和“淡月微云”两处描写还是表明作者难以抑制的惆怅,人之本性难自克,与挚友相别怎能无有郁郁之感。

而再看后一句“尊前不用翠眉颦”描写宴会上的歌女可不明白离别何以为“愁”,其职业本就迎来送往,而作者在经历官场蹭蹬后,也早已知悉“离别乃常态,天涯踏尽红尘”的真理,意味也从哀愁转向了旷达。

本词作者的深情切意,好似哀怨愁苦,实则看透人生如寄的妙意,默默地表达出对好友钱穆父的谆谆劝慰和真情寄许。最后全词读完,一股超然物外,万物齐一的“老庄三味”油然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