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对战西夏:党项人为何能够逆袭契丹?

2020-11-26 11:14:48 作者: 大辽对战西夏

对于宋朝与辽国和西夏的战争,熟悉北宋历史的人都可以娓娓道来。面对凶猛的契丹铁骑与党项重兵,宋朝军队经常处于被虐菜的地位。然而,如果党项人与契丹人在战场上相逢,会是一场怎样的对决呢?辽夏战争了解一下。

01 志在河西的契丹人

在澶渊之盟订立以后,宋辽之间进入相对的和平状态。发现北宋难以短期啃下的辽国人,开始琢磨着在西方拓展自己的势力。当时的蒙古高原已经成为了辽朝西北招讨使司的管辖范畴,但是相较于戈壁高山纵横的北方高原,南方河西走廊-西域的道路显然更有战略与经济价值。

11世纪初的河西走廊尚处在回鹘人(张掖一带的甘州回鹘)的控制之下,辽朝西北军于公元1108-1110年曾经两次从蒙古高原南下进入河西走廊,征讨甘州回鹘地区。当时的党项人(定难军)虽然并未征服甘州回鹘,但早已将河西走廊纳入了自己的征伐目标之中。契丹人的南下举动立马引起了党项人的警觉,双方的利益冲突一触即发。

02 初次交锋

1018年,处在祁连山以南的吐蕃部落欲向契丹进贡,辽朝圣宗皇帝要求定难军借道让吐蕃使团通过,这种旨在包夹定难军的战略联合显然不能被党项人接受,双方之间的矛盾逐渐表面化,再加上西夏人攻占凉州的举动相当于直接亮明了自己在河西的野心。基于这些原因,辽圣宗决定“讨逆”。

第二年,辽圣宗敕封沙州的归义军领袖曹顺为敦煌郡王,为辽国在河西走廊之上增加了一位可靠的盟友。公元1020年,

辽圣宗号称50万大军南下进入凉州(武威)一带,却在凉甸附近的荒漠中被当时定难军的领袖李德明挫败,

由于后勤补给线过于漫长,再加之蒙古高原西南部的阻卜部落发生叛乱,辽朝的第一次进攻虎头蛇尾而终。

03 大战爆发

初次交锋失利之后,辽朝忙于处理内部问题,故而对党项人采取羁縻政策,而李德明与李元昊两位党项领袖则趁机快速在西北地区扩张势力。至1038李元昊建立“夏国”之际,党项“悉有夏、银、绥、静、宥、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而洪、定、威、怀、龙皆即旧堡镇伪号州,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将宁夏平原与河西走廊全部纳入囊中,其势头已然无法遏制。

公元1044年,辽兴宗因为西夏支持辽国境内党项部落叛乱愤然发兵西夏,大军兵分两路渡过黄河,向西夏发动进攻,由于辽国边境与西夏之间横亘着庞大的毛乌素沙漠,因而北路契丹军统帅萧惠选择沿黄河先西后南,直抵贺兰山下。李元昊率领大军围攻契丹,却被萧迭里得所部皮世军精锐突破中坚,大溃而退,李元昊不得已率残众撤入贺兰山中,并且意图向东南方向进入陕北一带暂避锋芒。

图/曾经的毛乌素沙漠,今日已经消失

在进入毛乌素沙漠沿岸地带之后,李元昊一面向辽国诈降请和,一面沿途坚壁清野、焚烧草地,意图将辽军拖垮耗死。李元昊大军因为早已熟悉当地环境,则早已遁入荒漠之中以逸待劳。

由于西夏军队不断求和,辽兴宗犹豫不决,因而导致部队在河曲一带(内蒙古伊克昭盟附近)徘徊不前。就在辽国军队驻军停滞之时,

西夏军队借助当地黄沙漫天的沙尘暴天气发动猛攻,乘势将处在沙暴下风口的辽军前锋一举击溃,

“蹂践死者不可胜计”。随后,李元昊继续率领本部精锐进击辽国大营,一度危及辽兴宗本人,取得了一场辉煌的大胜,迫使辽兴宗接受和谈,承认西夏的独立地位。

图/西夏铁鹞子

在这场游牧民族的对决中,党项人在面对契丹铁骑之时尽管野战失利,但其部众在李元昊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要领。他们在陕北一带的荒漠中利用地形优势将局势逆转,从而用一场决定性胜利保住了西夏国家的独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