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都是全民皆兵,打仗时军功也是以斩首多少加官进爵,所以只要不是穿自己军服的人都是敌人,老百姓也一样,平时是民众,一旦开战,拿个菜刀也能上战场。秦赵长平之战时,秦王亲自动员十五岁以上男丁全部参战。这在以后的战争中是没有的,都是军队与军队作战,擒贼先擒王,以消灭上层为主。战国尤其是秦国是军国制,一打仗全民征用,男子全部上战场。后来的朝代实行的是职业制,就是当兵的成了职业兵了,用不着全民出动。同时动用太多人,后勤是个大问题。
看看二战各国,动辄几千万人参战,现在哪个国家能出几千万士兵打仗。战国时期和二战有点类似,都是举全国之力打仗,输了就灭国。战国时期,国王一声令下,农民必须参军,且不拿工资,吃穿管够就行,全国一心没有那么多麻烦事,成本自然很低。唐朝之后,募兵是要给工资的,成本更大了,老百姓也不能完全放下自己的事去服务战争,招募新军也需要学习更多作战技巧,所以军队没有那么多。
兵力减少,主要是兵役制度的原因,春秋战国使用的是类似于义务兵役制的制度,汉朝后使用募兵制,义务兵役制就相当于明朝时候的卫所制度,明朝巅峰时期能拉出两百多万大军,这是在小范围实施卫所制的前提下。如果全国都是实行卫所制,明朝拉出千万大军不难,但是这种兵役制的弊端就是战斗力容易退化。上马为兵下马为民,所以明朝后期卫所制度崩坏,只能拉出一小部分有战斗力的家丁部队了。而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拉出那么多军队,是因为一有战争全国壮丁一起上,就像长平之战,赵国打光了国内所有的壮丁,所以后期秦国才能统一天下。
战国时代很多诸侯和少数民族作战一样,是全民族作战,类似游牧民族的战争,全部动员。但是其实真正在前线作战的主力不多,很多都是后勤保障和掩护然后紧急情况也参战的形式。30万军队,真正有战斗力的也不过几万。除开这几万外,武器大多简单。而清朝,军队重要的是技术了,比如枪械。这需要严格的学习和演练,所以需要耗费的资金资源不足以支撑太多军队。所以无论是甲午战争与日本还是后来与八国联军的作战,表面百万大军的清庭,真正有战斗力的也不过几万人。
到辛亥革命,满清真正能打的也就北洋新军加陕甘少数地方武装和北京卫戍两三万人,一共十几万,除开防备城市与交通要道外,真正能南下的也只有几万人。自宋朝妇女裹脚后大部分男性无法离开土地生产,自然无法组织更多的参军人数,战国到唐朝期间几乎全民皆兵,有时花木兰这样的女性也会上阵,反观妇女裹脚后,妇女不能下田劳动,男性不种田就无法生存谁还去参军打仗?只有逼不得已才会当兵。
综上所述,原因无法以下四点:第一:战国是全民皆兵,很多装备自备,数量肯定庞大。唐以后实行募兵制,士兵生活到作战物资都由政府提供,专业军队肯定控制数量。第二:作战区域不同,战国时期战争都处于中原地区,国土面积小,资源丰富,运输压力小。而边境作战需要长途运输,古代运输条件成本太高。第三:作战方式的转变:战国时期武器落后,物资消耗少。而越往后武器越先进,物资消耗量大(战争可不是士兵拿着一把刀冲锋)。第四:社会抚恤机制慢慢健全,很少有人愿意去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