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古时候大部分的人都是靠农着地里的那一点出息过活。在没有现代高产水稻的情况之下,古时候稻谷的产量低的吓人。以汉朝为例子,在《汉书·食货志》中就曾经记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亩)岁收一石半”。
换算成现在的说法,就是五六个劳动力,一同耕种100亩地(那是的亩数小,相当于现在30亩左右)。平均亩产126斤的粮食,我们平常家里买米一个三口之家一天8两左右的米,一年都要300斤左右。
而那时候的这点出息是他们一年的口粮,且是主粮。还是五六个壮劳力一起,不算他们要交的税等等。所以古人一般很少能有吃饱的时候,最多也就是混个半饱了。而这一半饱,也只能看天吃饭。
若是一旦发生什么干旱,水涝的灾害。就代表着家中立刻断粮,因为他们没有存粮,环境上也不允许他们有存粮。而没有遭受灾害的地区,也是没有多余的粮食支援他们的。且灾害一旦发生,往往是一整片的区域一起受灾。
受灾的老百姓们,往往到最后了连种粮都会给吃光。一旦种粮都吃光了就代表他们没有了任何退路,只能走上逃荒之路。因为没有了种粮,明年的天气再好,再风调雨顺。也没有东西下种了,所以逃荒一旦开始,就不会仅仅只是一年。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了粮食灾民们可以去捕食河里的鱼虾啊,为何还要卖儿卖女呢?这实际上就与当年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有的一拼了。首先在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之中,以水灾与旱灾最为频繁。
在《中国灾荒史》中曾经有过记录,以明朝为例。明朝短短200多年的统治,共计爆发了1011次自然灾害,河南省最为频繁,占据了三分之二,共有611次之多。而在其中水灾与旱灾是最为频繁的。
旱灾来临的时候,水资源极度匮乏,几乎没有雨水。地面上的农作物根本就没有办法继续生长,江河中的水都会被蒸发。不然怎么能叫做旱灾呢?而鱼虾离开了水,根本生存不下去。只怕等不到人来吃,自己就先死完了。
而说到水灾,似乎比旱灾要好上一点点。毕竟生命之源没有被切断到,但事实上水灾比旱灾更为可怕。首先就是洪水的到来直接就会带走一波生命,水性好的或者幸运的活下来。而活下来的这一批人,什么都没了。
洪灾过后,死亡的那一批百姓,动物什么的都在水中。虽说江河之中有大鱼,但是江河之中的水绝对已经被污染了。灾民们喝了这样的水,吃了这样的鱼。灾后的百姓身体也都不是很好,于是这病痛,瘟疫等等都会找上门来的。
以上仅是两个点,文章的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再展开叙述。总之,若是说要在灾后令灾民们捕鱼捉虾吃, 是不可能的事情。旱灾缺水是个问题,而水灾脏水也是一个问题。即使什么也不顾,真的去捉鱼捕虾。鱼虾的生长周期也是一个问题,捕捞完了就真没了。鱼虾没到产卵期,新生的还未长出来,灾民们就都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