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逼死了名伎关盼盼?来看看“故事”是怎么演变成“历史”的

2020-12-22 20:54:49 作者: 白居易逼死了

其一: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其一: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凭良心说,咱们看白居易这三首诗,底子看不出有什么催逼或诱惑着盼盼去死的元素,朴实仅仅为慨叹盼盼的遭受而写,对盼盼怀旧爱而不嫁的厚意充溢怜惜和感伤。

风趣的是,唐五代人韦毂不知从哪儿得到了张仲素三首《燕子楼》的一首,收入了他所著的《才集结》,却把诗的作者说成了“盼盼”。

北宋张君房读了《才集结》中“盼盼”的高文,大加欣赏,他把张仲素的三首《燕子楼》都网罗到了一同,脑洞大开,给“盼盼”加上“关”姓,称之为“关盼盼”。然后,在自己作品的《丽情集》中,把关盼盼说成是作“有诗近三百首”的才女。

还睁着眼睛说瞎话,说关盼盼出了本诗集,名《燕子楼集》。

但关于这本诗集里的诗,他只列出了三首作品,即张仲素的三首《燕子楼》。

好家伙,张仲素的三首《燕子楼》全被他说成了是关盼盼的作品。

然后又源源本本地把白居易那三首和诗放上,再加上了一首白居易写作时代更早的《感故张仆射诸妓》,悉数说成是白居易写给盼盼的诗。

这首《感故张仆射诸妓》的内容为:“黄金不吝买蛾眉,拣得如花四五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意思是:张仆射花了这么多金银买歌伎娇娥,但一日身死,一个也带不走,惋惜、可叹。

不过,张君房的《丽情集》里还没有说到关盼盼的最终结局。

并且,文章一出面就出错了——“张建封仆射控制武宁,舞妓盼盼,公纳之燕子楼。”

明显,张君房是把《燕子楼三首并序》序文里说到的“张尚书”说成是唐朝中期名臣、诗人张建封了。

张建封在贞元四年(788年)授徐泗节度使,累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即称张建封为“张尚书”是能够的。

可是,白居易说,他在担任校书郎时曾到张尚书家作客。查史书可知,白居易做校书郎的时刻是贞元十九年到元和元年(803-806),而张建封却于贞元十六年(800年)逝世了。

所以,白居易说的“张尚书”不该该是张建封,而是张建封之子张愔。

张愔早年以荫补虢州从军事,后被授为右骁卫将军、徐州刺史,知留后。不久又拜武宁军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

从这儿也能够看出,白居易说到的张仲素跟从武宁军节度使多年的“武宁军节度使”,便是张愔。

张愔管理徐州七年,颇有政绩,后又征为兵部尚书,没有就任就死了,卒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写的《感故张仆射诸妓》收录在《白氏长庆集》二卷十三律诗,既不是写给关盼盼的,也不是写给张愔的——这儿的“张仆射”,指的便是张建封。

在张君宝叙述的故事里,关盼盼经过张怀素看到了白居易的《燕子楼三首并序》后,又和了一首诗,诗云: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刚道泉台不去随。

这首诗,一看就知是张君宝自己编的。

“舍人不会人深意,刚道泉台不去随”这两句,便是大白话,全无诗味。

并且,白居易虽被后世称为“白舍人”,但白居易担任“中书舍人”是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今后的事,关盼盼不行能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这样称号白居易。

别的,“舍人”在宋元时期多用来称号权贵子弟,但在唐朝并不通行。

明摆着,是张君宝不辨时刻布景,胡编一气。

南宋人计有功不察其错,在自己作品的《唐诗纪事》中,给《丽情集》续了段结束:关盼盼写“舍人不会人深意,刚道泉台不去随”应和了白居易后,旬日不食而卒。咽气时,又留下了半首残诗:儿童不识冲天物,谩把青泥污雪毫。

这半首残诗愈加荒唐不胜——“儿童不识冲天物”,即关盼盼指称白居易为“儿童”,让人觉得不行思议。

但不论怎么,张君宝和计有功两人合编的故事敏捷在民间撒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