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湘西大山的古村,土家族文化的“孤岛”,唐代传承千年不断

2020-12-22 23:17:37 作者: 藏在湘西大山

双凤村坐落在湘西的大山深处,原名“双且”、“桑栖”、“双栖”或“爽切”,土家语是“两只凤凰”的意思,以村北、村西两座山峰状如凤头而得名。

这儿古木参天、竹林映衬,一条小溪沿寨子自上而下弯曲流动,潺潺水声伴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吊脚楼,现了“自古以来土家寨子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大”的寓居特色。

在建国后5年代的民族辨认中,民族学权威潘光旦、语言学家罗常培等数十位专家学者曾在这儿进行专访,将双凤村作为样本村,搜集整理了很多土宗族作为单一民族特质的材料,并以此为据于1956年正式确认土宗族为单一民族,因“土家文明传承千年不断,民族图腾标志功不可没”的典型特质。被很多民族学、民俗学专家公认为“我国土家第一村”。

据村中古石碑记载,在唐代就已建村,历二百余代,两千多年。现有全村都是土宗族,以田、彭两姓为主,是整个湘西土宗族风俗保存最完好的两个寨子之一,也是土宗族现存为数不多的民族古文明遗存地,至今仍保留着本身的民俗风俗,是我国土宗族上千年历史文明的再现和缩影。

现在,村人不清楚老先人是从何时迁来的,只知最早有彭氏两兄弟和一田姓男人结伴来到此地,然后繁衍生息。后来,彭氏兄弟宗族人丁兴旺,人口比田姓兄弟要多。由于双凤村当地狭小,容不下更多的人,所以,从双凤村向山下先后开展了7个村子,因八寨中有七寨以彭姓为主,一寨以田姓为主。长期以来,彭田二姓结为异姓兄弟,田姓原附于彭姓,习称“七寨半”,现在则称“三乡八寨”(在行政规划中八寨分归于三个城镇统辖)。

土宗族爱群居,双凤村修建也十分共同,村内修建悉数为木质结构,多为转角木楼。木房沿小溪两边选地而建,多为四排三间,五柱八棋或四柱三棋。转角楼群嶙次摆放,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摆手堂是双凤村的标志性修建,走过接龙桥,便是摆手堂。“摆手舞演绎刀耕火种,毛古斯再现洪荒打猎”,摆手堂大门两旁这副对联成为游客到双凤村了解土家文明的第一印象,言外之意中展现着土家人的民族气慨和特质。摆手堂是土宗族用于祭祀先人和跳摆手舞的“廊场”。只要土宗族聚居的中心寨子,才建有摆手堂。

摆手舞,是对土家出产、日子、征战局面的再现:有体现打猎日子的“赶野猪”、“拖野鸡尾巴”等。有体现农活的“挖土”、“种苞谷”等;舞姿粗暴大方,刚劲有力,节奏明显。

此外,还有茅古斯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茅古斯,土家语,意为“浑身长毛的打猎人”。茅古斯舞,即那些“浑身长毛的打猎人”的歌舞。千百年前,它是湘西大地上的土家先民“毕兹卡”日常的舞蹈。现在,它被称为“我国舞蹈的最远源头”。茅古斯,与其说是一场歌舞,不如说是一个陈旧民族与天、地、神、祖的一次忠诚对话。

从这儿撒播出去的土家茅古斯、摆手舞被称为“人类戏曲活化石”。2006年,被国务院发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在这儿,土家人的文明遗俗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它既是土宗族现存为数不多的民族古文明遗存地,也是我国土宗族上千年历史文明的再现和最精彩的缩影,它所包含的陈旧而绚烂的土宗族文明遗产更是我国土宗族的“博物馆”和“基因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