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与曹魏作战,前史上王平还帮忙平定了魏延作乱。《三国志 王平传》载:“(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亮卒于武功,军交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三国志 魏延传》也记载了王平平乱的进程[7],当然,《三国志 魏延传》所记载的是“何平”,但此处的“何平”即王平,由于王平幼时寄养在其外祖父家,外祖父家姓何,后来才康复王姓[8],所以王平又叫何平。关于王平帮忙平定魏延作乱的情节,小说进行了录入,也根本连续了前史的记载,就连“何平”这一曾用名也未作更改(笔者按:但小说并未解说“何平”即王平)。
关于王平的特性,小说中曾借诸葛亮之口有所表达,称其“平生慎重”,但除了街亭谏阻马谡以及在战场上提示张嶷防备王双诈败这两处情节外,好像没有其他的例子。前史上,王平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其戎马一生,但不会写字,知道的字也不超越十个,不过他口述的文章信件,都很有条理见地。听人吟诵《史记》《汉书》的内容,听完后亦能了解粗心,在议论时不会失却要旨。别的,王平为人恪守法度,正襟危坐,能够正襟危坐一整天,举动文雅没有武将的姿势。[9] 更有意思的是,陈寿在王平本传终究话锋一转,点评王平:“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点出王平这个人狭窄多疑,性情有些问题(笔者按:蜀汉方面,杨仪也有“性狷狭”的记载),可是并未记载相应的案例佐证。这些记载,在小说中也未有体现。
综上,小说中的王平形象尽管参阅了其部分前史业绩,但还有很大部分关于王平的业绩以及王平的身份、性情的记载并未被选用。在笔者看来,尽管小说与前史上的王平在行军作战上都颇具规矩且勋绩非凡,但不同于小说中中规中矩的榜样武将形象,前史上的王平,少数民族的身份以及被一笔带过的“性狭侵疑”的特性,为其增加了一丝奥秘的颜色。
[1]《后汉书 南蛮传》:“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馀户乃岁入賨钱,口四十。世号为板楯蛮珍。”
[2]《晋书 李特载记》:“巴人呼赋为賨,因谓之賨人。”
[3]《晋书 李特载记》:“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大众,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
[4]《三国志 王平传》:“建兴六年,属从军马谡前锋。谡舍水上山,行动干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北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我克制,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所以平缓缓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5]《三国志 王平传》:“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据守不动,郃不能克。”
[6]《三国志 王平传》:“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余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据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获救关。’平曰:‘否则。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从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交还,如平本策。”
[7]《三国志 魏延传》:“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没有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8]《三国志 王平传》:“本养娘家何氏,后复姓王。”
[9]《三国志 王平传》:“平成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至夕,安坐彻日,怀无武将之体。”#王平#诸葛亮#徐晃保藏
前史上,王平改投刘备的记载很简明,《三国志王平传》载:“(王平)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至于徐晃逼反王平的情节,前史并无记载(笔者按:该情节应为小说所虚拟),不过,小说中所言王平熟知汉水地舆,前史上反倒有其依据。依据《三国志王平传》记载,王平为巴西宕渠县人,从前跟从杜濩、朴胡前往洛阳,被曹魏录用为署理校尉。汉末刘璋曾将巴郡分为巴郡、巴东郡、巴西郡,是为三巴。杜濩、朴胡是巴郡当地少数民族的领袖,天然对三巴、汉中的地舆状况非常了解,王平能够跟从杜濩、朴胡一同到洛阳,并得到曹魏录用的署理校尉一职,多少能够阐明其亦熟知三巴、汉中区域的地舆且在该区域有必定身份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