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和创作为什么会脱节?

2020-12-24 12:05:28 作者: 临帖和创作为

还有,要强化对碑本的爱情。我特别对立拿过来就临,临一下就放下,这个习气特别欠好。水过地皮湿,乃至便是走马观花,对这个帖还没有把握。我建议一个书家要据守一家、一碑、一帖,这是最根本的。比方我安身宋人米芾,我选了《苕溪诗》或许《蜀素帖》,那么为了学好米芾,我有必要把王献之牵出来,看看米是怎样学习学习王献之的。再往下牵出王铎,看看王铎是怎样凭借米芾这个跳板去追“二王”的。这样临帖要求比较高,一是加强书家的了解,而是对整个书法的链条会理得十分清楚。我觉得这是一种科学的临帖办法,我这样做,也教学生这样做。这样就让脱节问题得到了有用的处理。

再有便是要学会对帖的“举一反十”乃至“举一反百”的才能。对帖上字的用笔、结字的特色,要构成一种回忆。历史上许多名家都是凭借了某个帖,而发明一种自己新的风格。比方说吴玉如先生,给他启示最多的是《伯远帖》。《伯远帖》就5行47个字,吴玉如先生经过这个到达“举一反百”的才能,把握了帖上每个字的特色,构成他对王字的承继和逾越。白蕉先生也是这样,他特别喜爱晋人信札。假如剖析白蕉先生的用笔结字,其实写得很平缓,没有故作惊人之态,可是这种神韵比较浑厚。为什么浑厚?他便是十分真实地走进了晋人信札的表达方式。沈尹默先生则是在点画的锻炼上十分扎实,所以看沈先生的字就感到铁画银钩。这些咱们都是结合自己的特色、性格,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找到一个突破口,完成对某个帖的一点承继和开展。能做到这一点现已很好了。

声 明 : 本 公 众 号 内 容 及 图 片 如 没 注 明 出 处 则 来 自 网 络 , 无 从 考 证 来 源 , 仅 用 于 公 益 传 播 , 如 有 侵 权 请 在 后 台 留 言 或 直 接 联 系 我 们 告 知 删 除 或 标 注 来 源 ,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