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官员敢指着皇帝鼻子骂?难道他们真的不怕死吗?

2020-12-24 13:42:16 作者: 这种官员敢指

在前几年的热播影视剧《知否》里,朱一龙扮演的齐衡小公爷,在科举中榜后,总算成为大宋朝的“公务员”,来到了谏院。其时他由于种种问题,总是成为皇帝的“死对头”,每次上朝简直都成了他与皇帝的“坚持”局势。那么,他所做的究竟是什么官呢?根据剧情来看,无疑是谏院侍御史一职。

在宋朝,上朝的时分官员们常常提起一个词:台谏。简略来说,便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兼并之称。了解前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御史台是皇权部属的,而谏院则是隶属于门下省,在实在前史上,并没有剧中齐衡谏院侍御史这个官职,经推理,这应该是知谏院。并且在宋朝时期,素有名望的欧阳修、包拯等人都从前做过这个官儿。

一直以来,谏官这个活儿,实在是不容易干的。碰到像唐太宗那样的明君,才有直抒己见的魏征名留青史;若是碰到个不明事理、小鸡肚肠的皇帝,那做谏官的人还敢直抒己见、指出皇帝的错处吗?如勇敢,莫非他们真的不怕死吗?

01 谏官

在《知否》剧中,皇帝赵宗全这个人物,是以前史上宋英宗赵宗实为原型的。宋英宗即位前,先帝宋仁宗膝下无子,便从宗室过继了一个孩子作为皇储,这个孩子便是赵宗实。后来,宋英宗想要追封其生父为皇考,但根据常规是不能这样做的,已然过继了过来,那这边便是你的爸爸妈妈,之前的生爸爸妈妈只能按这边的辈分来称号。所以,作为谏院御史的齐衡就由于这事儿,老是触怒龙颜。

齐衡母亲知道后很严重,忧虑他会由于老惹皇帝气愤而小命不保,他却安慰母亲说:定心,本朝不杀谏官。

谏官准则能够说是中国古代重要官制之一。谏官由于其特殊性,自身便是为了指出皇帝过错而存在的一个官职,所以祖制规则,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能杀谏官的,在这方面临谏官有清晰的准则维护。可实际上,谏官尽管态度正确,但总是一次次违逆皇帝的意思,皇帝即便是表面上不发生,心里也必定不爽。一朝一夕,看到谏官那张脸,估量都来气。

这种情况下,谁能确保皇帝不会一气之下杀掉谏官呢?

在前史上,皇帝杀掉谏官的比方也有许多。比方三国时,曹丕便屡次贬谪谏官鲍勋,终究由于一件事杀掉了他。鲍勋是十分遭到曹操器重的一个人,在曹丕仍是世子时,曹操就组织鲍勋到他身边辅佐他。鲍勋为人正直,态度坚定,由于秉公处理,屡次违反曹丕的意思。其间由于曹丕小舅子偷盗官布一事,鲍勋坚持依照律法应判死刑,但曹丕期望他能手下留情,看在自己的体面上徇私一下,但鲍勋坚决不愿。在屡次相似的事情发生后,曹丕深恶痛绝,寻了个鲍勋的错处,就判了他死刑。即便是朝廷大臣们都求情,说鲍勋罪不至死,曹丕也坚定地要杀掉他。

这样来看,谏官也真不是好做的。虽然忠言逆耳,但皇帝也是人,假如总是违反皇帝的心意,那也是吃力不讨好。即便是如魏征那样的忠臣,即便是如唐太宗那样的明君,也不免会由于定见不同而让皇帝怒发冲冠,要不是长孙皇后的劝导,魏征的日子或许也不太好过。但好在明君控制下,总是冰壶秋月、海晏河清,魏征病身后,唐太宗十分悲伤,以“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这句话来讴歌魏征。

02 死谏

其实在前史上的台谏里,还有个事儿,叫死谏。

假如当朝皇帝非要自以为是,大臣据守准则,必定要让皇帝听进去,就用自己的死来谏言,这时分皇帝是必定要注重的。正如唐顺之在《封知县张公墓志铭》所说:“顾吾与若母两人老耳,死谏是尔职,不死是圣皇帝恩厚无量也。”

也便是说,其时的人身为谏官,大多都做好了死谏的预备,由于死谏是谏官的责任之一。只不过,死谏是否付诸行动,也是看个人挑选。

在前史上,有几个死谏的事例,也是十分知名的。

比方,《三国演义》有一段是,刘备入川时,刘璋部下黄权死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