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展细读丨唐代造船与航海技术

2020-12-25 20:52:00 作者: 特展细读丨唐

从贾耽所述的“广州通海夷道”可知,其时对远洋帆海活动中某些区段的航向、航距与航期已相对明晰,如“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乃帆风西行,二日至神州石”。其间,对有些区段航程与航期的记载,已准确到“半日”,如“古笪国又半日行,至奔陀浪洲”。这较之西汉时代班固所记的“汉使航程”中动辄“船行可五月”“可四月”之类的含糊记载,已不行同日而语。一同,对某些区域的地理方位或地势特征,已开端有明晰的地文定位描绘,如“占不劳山,山在环王国东二百里海中”“诃陵国,南中洲之最大者”“提䫻国,其国有弥兰大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贾耽已初次记载了远洋飞行中的人工航标,如“提罗卢和国”“国人于海中立华表,夜则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其严重的航路攻略价值已显而易见了。这些文字记载标明,其时我国人的远洋飞行活动已适当安稳了,从甲地至乙地,中心途经哪些区域已有清楚的走向指示,飞行活动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明晰性。

到唐代,我国人已注意到飓风产生的首要海区,并对其气候征候已有进一步了解。如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卷上曾说:“南海秋夏间,或云物惨然,则其晕如虹,长六七尺。此候,则飓风必发,故为飓母。”这阐明,唐代水手恐怕已具有必定的依据断虹、断霓或赤云来猜测飓风的才能。别的,唐代也有将飓风称为“䬓䬔”的,如沈佺期就有诗反映过江浙滨海的飓风,说“䬓䬔萦海若,响雷耿天吴”〔14〕。海若者,海神;天吴者,水神。柳宗元诗《岭南江行》中有句“飓母偏惊旅客船”,可见飓风与帆海的联系甚大。唐人对飓风的知道,是唐代气候帆海水平日益进步的反映。

(四)

海洋潮汐理论水平的进步

海洋潮汐能够改动和调理船只地点方位的水深与流向,因而,把握潮汐改变的规则,关于海船的安全顺畅的飞行和停靠影响严重。唐代帆海技能迅速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对海洋潮汐的观测、运用已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总结阶段。窦叔蒙《海涛志》(又叫《海峤志》)的呈现,就是这种实践与理论辩证运动的产品与反映。

该书共六章,成书于8世纪中叶,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论说海洋潮汐的专著。窦叔蒙深化地研讨了潮汐运动与月亮运动的同步性改变规则,指出“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苟非其时,不行强而致也。时至自来,不行抑罢了也”〔15〕;叙说了这种潮汐相应着月球运动而“轮回辐次,循环往复”的三种改变周期。

与窦叔蒙同期而略晚的封演,“少居淮海,日夕观潮”,他在实践观测中,也知道到海洋潮汐与月球运动之间“潜相感致,体于盈缩”〔16〕的内涵相关。他把一月之中潮汐逐日推移的规则作了十分明晰的描绘,与窦叔蒙的论说可谓殊途同归、相辅相成。

除上述两书外,尚有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卢肇的《海潮赋》等,关于潮汐迟到现象有所剖析,推进了地方性潮汐改变的研讨和运用。

早年史接连和递进的视点看,唐代造船和帆海全面昌盛的态势,非可是推进唐代进入我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重要保障,并且也是推进宋元帆海进入鼎盛阶段的坚实根底。

作者 | 孙光圻大连海事大学帆海前史与文明研讨中心教授

本文摘自上海博物馆“宝历景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教育读本《大唐宝船——黑石号沉船所见9-10世纪的帆海、贸易与艺术》(文章有删减)

教育读本

② 在丈量海岸或海中的地势地物的间隔与高度时,已有较为准确的数学核算办法。早在汉代,我国人已创造运用勾股联系与类似原理进行两次观测核算的“重差法”,但真实运用于海上陆标计量实践,则始于唐代李淳风所注的《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中说:“今有望海岛,立两表齐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与前表参相直,早年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亦与表末参合。问岛高及去表各几许?”这道核算题中,有直角三角形的勾、股线长度,通过不同方位的观测数据改变,也即通过“重差法”的核算,即可得出观测方位与前表的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