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首
看前史,学前史,最大的优点,便是能从老祖宗那里,汲取人生的经验教训。如《智囊》所言:英豪欺人,盗亦有道;智日以深,奸日以老。象物为备,禹鼎在兹;庶几不若,莫或逢之。
意思是说:要理解自古以来,就算是英豪,有时也会欺负人,伏莽小人呢,也有其忌讳。人生才智越深,就意味着越奸滑。关于咱们来言,应如大禹王那样,把神和魔会集在一起,都铸造在鼎上,以此劝诫自我,既要了解、取舍、运用这些,一起更要防备这些,千万别无所忌讳。
故而才说,再有本事的人,这三种模糊事也别做,做了,往往出路堪忧!
二、过度寻求完美的模糊事,别做
本事越大,职责就越大!刘伯温也是如此。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一次特意留下他愁眉苦脸地问:“我大明宰相一直是李善长,可他年老要辞去职务,谁顶替他呢?我拿不定主意,你老刘锦囊妙计,给我顾问顾问。”
刘伯温知道,这事推脱不得,只能容许。朱元璋便一口气提出了三个人选,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其间,杨宪仍是刘伯温的学生。哪料刘伯温却摇头表明:这三人虽各有利益,却也存在着丧命矮处,都不可当丞相,不然就坏事了!
朱元璋说:“已然这样,那你老刘当这宰相吧,这我可就定心了!”可刘伯温却也摇头说:“我性情愤世嫉俗,太坚毅,没有当宰相的胸襟,我更不可!”
这一句可把朱元璋气坏了——这个不可,那个不中,让你上,你又掉链子!所以朱元璋无法之下,便先后把这三人都推上宰相宝座了。一起对刘伯温就起了杀心,终究刘伯温就疑似死于胡惟庸之手——疑似被毒死。
剖析:谁也不敢否定刘伯温有本事,但他为何落得这种成果?虽刘伯温说得一点错都没有,不管杨宪、汪广洋仍是胡惟庸和他自己,都不是宰相的料。但他却疏忽了一点:全国就没有肯定完美的事!
朱元璋其实就清楚这一点,因而才开出三个名单来。可刘伯温却只管寻求完美了!所以,一个人本事再大,也要记住:真实的完美,在于取舍之间!没有取舍,也就没有真实的完美!
三、处处抢先的模糊事,别做
都言,英豪敢为全国先!但一起也要理解:多迈一步或许便是深渊。
尉迟恭自玄武门之变后,就觉得整个大唐,除了李世民外,就属我最牛逼了——没我干掉李元吉,救下李世民,能行吗?没我拎着太子人头,去吓唬老皇上李渊,能成吗?没我……
成果,很快尉迟恭就出事了。一次在李世民的酒宴上,尉迟恭发现李道宗这厮,咋排位比我还高,居然压住我一头!尉迟恭大怒当即发飙,不管同僚劝止,揍了李道宗一顿。
李世民气得鼻子都歪了——当着我的面,你尉迟恭就敢发飙,这还把我放眼里吗?所以二话没说甩袖子离席。
几天后,他就把尉迟恭喊来了,一通咱俩君臣友善,两番爱卿你功德无量后,李世民就把论题扯到汉朝去了说:“我现在忽然理解,为何刘邦非要杀韩信了,这皇上老哥,也是无可奈何啊!”
尉迟恭当即吓疯!理解李世民已对自己动了杀心,急速认错。从此开端低沉起来,再也不敢处处抢先了,因而最终善终!
剖析:尉迟恭有本事吗?当然有,都成门神了!可看看他这件事,是不是模糊事?这幸亏是遇到李世民了,你换朱元璋试试,当场就敢砍了尉迟恭脑袋!
虽然,抢先不是错,相反还代表着进取精神。可若如尉迟恭这样,就不是抢先了,而是找死。故而真实有本事的人,无不懂得审时度势,绝不会处处抢先。不然甭说出路了,性命都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