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边疆》书摘:从敦煌飞天到杨贵妃的胡旋舞

2020-12-27 20:55:59 作者: 《文明的边疆

又如,首见于亚述帝国的有翼兽图画,也见于汉代华夏丝织物、岩画,最常呈现在石雕艺术中。四川雅安东汉末年益州太守高颐墓前的石狮,是华夏区域最早的此类造型。石狮四足飞跃,尾部挺拔,胸旁各有肥短的飞翼。南北朝时期,有翼兽动物造型已成为盛行的镇墓兽像,充沛体现出本乡化程度。现存六朝坟墓石刻中,南京宋武帝刘裕陵前的石麒麟,陈文帝陈蒨陵前的石麒麟、石天禄,丹阳梁武帝萧衍陵前的石天禄,南京南梁萧秀(萧衍弟)墓前的石狮子等,肋下均有飞翼。这些飞翼形状纷歧,或呈波形,或呈浮云状,或呈鱼鳞状钩形,都与朴实西亚式的飞翼不同,明显现已融入我国方法。唐代帝王坟墓中,这种有翼神兽的石刻也多有体现。

更有意思的是,笔者曾观赏福建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那里发现了一些很风趣的石刻雕像。阿拉伯商人的墓地雕琢着佛陀面庞的神祗,佛陀身上挂着天主教的十字架,佛陀腰身两边带着希腊神话中天使般的翅膀。这是12 世纪的作品。在那个年代,欧洲正在对西亚发起血腥的东征。为了征伐异质宗教,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在前史上产生过许屡次剧烈抵触。可是在我国,这些宗教文明却互相相容无碍,一同昌盛,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开封的犹太人与来华的阿拉伯人和基督徒,都可以在我国天伦之乐。咱们不能不礼赞我国文明的广博胸怀和宽厚的容纳精力。或许,这正是中华文明即便阅历多少凄风苦雨的苦难,也仍然生生不息的原因吧!

二、飞天与琵琶

敦煌飞天中,给人形象最为深入的是敦煌莫高窟112 窟《伎乐图》中反弹琵琶的飞天。这幅《伎乐图》是无量寿经净土经变的一部分。飞天原本就来自音乐女神,伎乐图中天然少不了她。琵琶这一乐器在敦煌岩画中、在各种舞蹈和吹打场合呈现多达600 余次,有手持琵琶的,有边弹边舞的,而舞姿方面有怀有竖弹的,有挥臂横弹的,还有俯首斜弹的,或许倾身倒弹的,最绝妙的则是背面反弹的,反弹琵琶有很高的技巧难度。敦煌莫高窟第112 窟是中唐时期的作品,其间反弹琵琶的飞天,乃是来自天国的舞伎。

可是,天国歌舞却是地上歌舞的描绘。琵琶这种乐器在汉代就从西方传入,最早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区域,而“琵琶”一词大约来自波斯语中的Barbāt,汉代一度译称“批把”或“枇杷”,晋今后改称“琵琶”。传入我国的四弦琵琶直接来自龟兹,所以又称龟兹琵琶。龟兹改善西亚两弦琵琶,成五弦曲颈,不过传入华夏后又被改为四弦,据宋代《乐书》称,是以法四时六合。四弦曲颈琵琶在汉代已盛行于北方黄河流域,东汉灵帝时进入宫殿乐队。秦汉时期陕西区域还有一种称为“秦琵琶”或“秦汉子”的三弦琵琶,也是原产西亚、后经汉人改造的乐器。公元前2 世纪末,汉公主嫁于乌孙昆弥时,所带陪嫁品即有此种琵琶,俨然已作为我国特产。唐代的宫殿和社会上的音乐演奏中,琵琶现已非常盛行,白居易的《琵琶行》描绘来自长安泰手熟练高明的琵琶琴艺,给人形象深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水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杰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留神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汉唐年代传入华夏内地的胡人乐器,除了琵琶之外,还有箜篌、觱篥、胡角、胡笳、胡笛等。

箜篌原为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000 年创制,之后传入中亚和印度,并从三弦竖箜篌逐步开展为11~ 15 根弦的弓形卧箜篌。汉武帝降服南越后,箜篌自南亚传入我国。东汉《释名》解说“箜篌”之名时,称这种乐器是印度西南部的一个小国空国的贵族常用,所以又叫“空侯”,这正阐明晰此乐器来到我国的直接途径。我国乐师将箜篌稍加改善,成为一种相似瑟的小型弦乐器,风靡一时。它在西汉时现已和钟、磬等我国传统乐器相并排,东汉的我国乐师还专门创造《箜篌引》乐曲。箜篌至隋唐已成为传统燕乐调中常用的弦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