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文徵明书法为什么与宋朝书法疏离?

2020-12-29 23:21:49 作者: 祝允明、文徵

明初书坛的思维范畴遭到南宋朱熹理学书法观的影响, 在实践范畴努力实现着那种“平允、有法度, 字 迹也要像正人君子”的书法抱负, 并终究在宫殿书风的影响下, 导致“台阁体”的构成和推广。台阁书家虽曰取法晋唐, 实则寻求那种结构停匀、点画程序化、规矩整齐划一、风格雍容华美的标准和气候。

而这种“台阁体”的推广, 又使书法和读书人的跻身宦途彼此相关。据现代学者黄惇在“明洪武至成化年间首要台阁书家一览表”里的计算,这一时期因书法取悦帝王而入宦途者多达百余人, 一些人更以此为关键得以选拔、重用而荣耀于朝野。

书法的这种名利性对读书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鼓舞与鞭笞。作为以苏轼为首的宋人书法, 寻求特性, 自取新意, 天然难以为时髦、官场、宫殿所承受, 这使读书人不得不做出合适自己的挑选。明代中期, 书法名利性对祝、文仍然产生影响。

在祝允明的启蒙和青壮年时期, 其书法就是在长辈教训下有意与宋人书法疏离:

仆学书苦无堆集功, 所幸独蒙祖先之教。自髫丱以来, 绝其令学近时人书, 目所接皆晋唐帖也……

仆性疏体倦, 翰墨素懒, 虽幼承表里二祖 (按:祝颢、徐有贞) 怀膝, 长侍妇翁 (按:李应祯) 几杖, 俱令习晋唐法书, 而宋元时帖殊不令学也。

祝允明的祖父祝颢、外祖父徐有贞皆是进士身世, 徐有贞累官至华盖殿大学士, 封武功伯, 曾权倾一时, 名动朝野。祝允明成年后娶中书舍人李应祯的长女为妻, 李氏35岁时以善书授中书舍人, 后调任太仆寺少卿。祝氏的这些长辈皆活跃于宦途, 祝允明天然也当热衷于走求取功名的路途。而那时, 书法对跻身宦途则有着种种可能性, 抑或成为一种捷径, 因而祝、徐、李对晚辈的书法学习天然非常重视。

祝氏遵照长辈教训, 老老实实遵法晋唐, 仔仔细细读书写字, 为跻身宦途做好预备。从笔者所见祝氏传世书作来看, 青壮年时书作多是端稳小楷或小行楷书, 岳父李应祯评其“书笔严整, 而少姿势”。文徵明也以为他“早岁楷法精谨, 实师妇翁 (李应祯) ”, 均是指这一时期祝氏书法特色。

文徵明早年有过学苏轼书法的阅历, 但书法欠安, 受制于考试, 遂也转道晋唐。孙矿在《后记太史三体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待诏自谓早年效玉局作字, 然玉局淳古, 待诏秀丽, 不得其真, 惟得其偃笔肥墨耳。

文徵明在他临《东坡洋州园池诗》的题记中说:

……余少时喜效诸家法帖, 尝临此本数过。每恨天分所限, 殊不得其肯綮。

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年) ,文徵明19岁时, “自滁还吴, 为邑诸生。岁试因书法欠安, 置三等”。参与岁试因书法欠安被置三等, 阐明他其时的书写是不符合考试对读书人书写的要求, 或许苏轼书法的要素在其间起到了某种负面的效果。文徵明终究将注意力会集在学习晋唐人的书法上。文徵明的次子文嘉于《先君行略》中说其父:

少拙于书, 遂故意临学。始亦规划宋、元之撰, 既悟笔意, 遂悉弃去, 专法晋、唐。

总归, 跻身宦途是文人的人生目标, 当书法与名利相相关时, 人们必定是有所偏重与挑选的。祝、文中年曾经活跃投身于宦途, 在书法学习上必定要适应干流习尚。他们既便认同苏轼等人的艺术才思, 可是处于这个大的年代背景下, 为实际之需, 也必定要挑选对宋人书法的疏离。这种疏离是一个全体现象, 应与苏轼的特性化的书法风格要素与年代的要求方枘圆凿密切相关。

年代环境是限制祝、文取法苏轼的隐形条件。据文献记载, 徐有贞、沈周、吴宽、李应桢、文林等人都有过学习宋人书法的阅历, 除沈周终身布衣, 其他人都是官宦身世, 在书法上天然会遭到台阁书风的捆绑和影响, 可是在对立宋人“尚意”书风的年代, 他们重视宋人书法, 这阐明吴门长辈并非一味故步自封, 在谐和名利后是有所挑选和寻求的。学习宋人书法是吴中区域的一种风气, 一起也阐明明初由朱熹理学书法观所形成的禁闭到此刻现已开端松动, 明代特性解放的思潮现已影响到书法范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