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学野
在外国人眼里,“万里长城”是最能代表我国的手刺之一,世界各国的游客乃至国家元首来到我国,总会将长城作为必游景点。长城有2000多年前史,它东起河北山海关,西到甘肃嘉峪关,全长两万多千米,是我国古代的华夏王朝防护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军事工程。
长城早在先秦时代便存在,燕国、赵国、秦国都在北方建筑过长城。直到秦始皇在一致天下后,才命令将各国长城衔接起来,后世统称为“秦长城”。但秦长城早已化为乌有,只剩地基和夯土,现在咱们能看到的长城和沿线关口,大多是明代从头建筑的,保存比较无缺。
长城是古代华夏王朝的“安全门”,尽管没能彻底阻挠草原政权南下,但也削减了游牧民族对王朝边境的抢掠。但随着游牧民族的不断强壮,北方仅仅有“长城”一道门是不行的。所以华夏政权历朝历代都有特别的边防手法,特别被辽金和蒙古要挟的宋、明两朝,曾沿着长城栽树、蓄水、烧荒,想尽方法阻挠游牧马队南下。
那么,这几种战术究竟怎么施行,效果又怎么呢?
一、失掉燕云天险的大宋
从我国地图来看,长城一线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割线,这条线从河北北部延伸到山西、宁夏、陕西,最终总算河西走廊。长城最东端在燕云山脉,“燕云十六州”自古便是维护华北平原最重要的屏障。华北平原一望无际,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只需过了燕云区域的山脉,马队部队便四通八达,富庶的华夏就任其分割。
唐朝时期,最强壮的藩镇就在河北,占有着燕云区域,和北方的少数民族相抗衡。在唐朝消亡后,燕云区域原本还在华夏政权的手里,可是五代十国的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当皇帝,恳求契丹人派兵援助,便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燕云十六州向来归于华夏的汉人政权统辖,但自从公元936年被石敬瑭割让后,一向到1386年朱元璋北伐才被汉人回收。燕云丢掉后的这绵长几百年里,华北区域沦为前哨,契丹人和女真人铁骑蹂躏华夏,让大宋朝纳贡称臣。
现代史学以为宋朝军事懦弱,但其实在在北方的战役压力下,前期的宋朝并没有束手待毙。北宋初年,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曾北伐燕云,但悉数大北而归,之后宋朝便一边签定合约,一边在河滨建筑两道天然防护工事,这便是宋代的“水长城”和“树长城”。二、大宋的“水木年华”
失掉燕云屏障的北宋,和契丹坚持的前哨就在山西的代州以及河北的易州一代。代州背靠雁门关,背靠雄关把守全晋,易守难攻。可是在河北易州,这儿没有任何天险依托,宋朝为了边防,只好用人力制作"通途"。
宋太宗上台后两次北伐燕云失利,之后只好采纳防卫战略。其时沧州的刺史使用河北区域水网布满的特色,主张挖通河北的巨细河流,树立一片河流和湖泊、洼田、沼地组成的湿地,以此来阻挠辽国马队。
宋太宗其时很怕辽国南侵,对臣下的主见来者不拒,所以立刻命令沧州刺史开挖"水田"。宋朝花了十几万人力挖掘河道,这条长长的水道东起海河的泥沽口,西到河北保定的西塘泊,连绵千里,深处有十几米,的确称得上是“水长城”。这条水长城有小型的湖泊30多个,用河网相互衔接,沿线驻扎着水军。北宋在这一带建筑了100多艘战船,派战士几千人驻扎,把平原变成了水乡。
宋太宗让宋军在水边建筑栅门和水寨,练习水兵,辽国人不善水战,马队更是难以渡过沼地,只能“百般无奈”。
除了挖河造湖之外,宋朝还在北方建筑了第二道防备马队的工事,这便是闻名的“榆柳林”,也称作“榆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