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北魏的建立,使少数民族彻底汉化
到了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则彻底汉化,所谓的"胡无百年运"的说法,也就是在此时出现的。而这次的汉化则是因为一次改革引起的,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前期由文明太后和孝文帝发起和指挥,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由少数民族自发的,也是规模最大的汉化改革。两个人都在这场变革中,展示了他们强大的魄力以及坚定的汉化信念。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政权,由于前秦南征失败,导致北方四分五裂。公元386年,鲜卑族的拓跋珪趁机建立了代国,到公元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定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史称北魏。之后北魏灭了慕容氏建立的北燕和北凉,彻底统一了北方。
由于北魏的献文帝郁郁不得志,所以把皇位提前传给了五岁的拓跋宏。之后文明太后临朝称制,并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汉化改革。文明太后的改革主要是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上偏向汉朝的发展,在政治制度上恢复汉民族的俸禄制,在经济制度上推行"均田制"!特别是这个"均田制",对后世的影响力颇大。
由于魏晋时期战乱颇多,到底百姓流离失所,土地大量荒漠,这也给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发展困难。所谓"均田制",就是把国家所掌握的荒地,分给没有田地的农民。留民得到土地以后,不仅要向国家缴纳粮食,还要为国家服兵役。这种制度不仅促进经济发展,还促进了军事力量的提高。这种一举多得的的经济制度,一直沿用到唐朝,后来还传播到了日本。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因为生产了的发展,导致废除。五、 孝文帝的文化改革
到了孝文帝时期,北魏的改革就从政治、经济改革,深入到了文化改革。孝文帝深知文化是随着人口的流动而变动了,要想彻底完成文化改革,迁都是必要前提。于是孝文帝就打着南征的旗号,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河南洛阳,后来随着北魏族人在洛阳住的久了,就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汉族人中。
之后孝文帝在洛阳恢复孔子"素王"的封号,提升孔子的社会地位,笼络汉族人才。使用礼仪,教化鲜卑族人,并大力提倡鲜卑族人和汉人通婚。经过孝文帝的努力,北魏一族个个接受了儒家思想,没多久彻底实现了汉化。到了隋朝初年,胡人和汉人就彻底进入了一体化,再也分不出彼此。
总结: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一个政治经济的大分裂时期,却是一个文化和人口大融合时期。两汉时期,中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吸引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内迁,而后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南北朝时期发生了深度光度的碰撞,从而开始实现名族融合。而后经历了文明太后和孝文帝两代人的改革,加上儒家文化的推动,各族文化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最终抒写了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