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中翰林院被拳民烧毁
明代会试有一个对现代高考影响较大的特点,就是将大明两京一十三省按地域划分分南、北、中三榜,每榜按照定额录取考生。会试录取率约为15:1到30:1不等,会试考中者即获得"贡士"身份。会试是三级考试中的第二级考试,接下来的殿试才是科举考试的终点!
殿试在会试一个月后举行,多定于三月十五日,由皇帝在大殿上亲自出题考核考生。此次殿根据成绩确定排名,不存在残忍的淘汰,所以参加殿试者均可以获得"进士"身份。据史料记载,明代殿试总共进行88次,总共录取进士24452人,平均每三年录取278人,可见进士之难,难于上青天! 而明朝进士地位的尊崇,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
殿试结果共分三甲,参考者都可获得金贵的"进士"身份,其中一甲赐进士及第,为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一甲进士可直接入翰林院当官,状元被授予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则被授予七品的翰林院编修。而二甲、三甲进士可继续参加下一步的"馆选",考核成绩优异者可考入翰林院,担任大名鼎鼎的庶吉士。
图片来源见水印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创立翰林院和庶吉士制度,担任起草诏令、侍从顾问、经筵讲学、修史等重要职责。明成祖朱棣随后创立内阁以代使宰相职权,权利逐渐凌驾于六部之上,所以成员只数人的内阁阁老便是实质上的大明丞相。庶吉士在翰林院期限三年,成绩优异者可留在翰林院担任编修、检讨,专待进入内阁,成为大明阁老;成绩较次者成为给事、御史、六部的主事等。庶吉士的出路基本在京留任担任京官,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终大明朝一朝,权倾朝野的内阁阁老绝大多数出自翰林院,翰林院的庶吉士则是名副其实的"储相"。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名相,如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均是出身翰林院,无怪乎吕秀才的终极梦想便是考入翰林院!
结语:说不尽的科举
明朝科举,是在沿袭宋元两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完善,虽然有过分注重八股文、科举舞弊、南北地域不公等诸多问题,但是科举制度让无数出身底层的吕秀才们,得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普遍百姓有积极的参与改造社会的机会,这也是明朝能长达276 年的主要原因。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独创的一种为国家选举人才的制度,发源于隋炀帝时期,兴盛于唐宋元明清时代,最终在清末被学堂制度所取代,其兴衰历经千余年,但至今仍有说不尽的话题。
姚约之:儿时只怕读书难,少时总觉为人易,而今两事从头来。读书,修身,世间最值得喝酒的两事。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