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大军几乎没遇到象样的抵抗,就拿下了京城。这样一来,紫禁大内犹如一张薄翼,在风中飘摇。
面对眼下的局面,崇祯皇帝站在奉天殿上,仰天长叹,追悔莫及。但为了帝国的尊严,他终于醒悟,是时候该把所有的真相告之后宫了。
而此时,距离帝国毁灭已不到24小时。
崇祯皇后周氏和往常一样,一捧清水洁面,略施粉黛后,再次取出了那件压在箱底的薄衫。
这件薄衫是她的心爱之物,质地柔软、洁白无瑕,穿在身上若晨曦里的仙子盈盈婀娜。
崇祯皇帝每次看见她这样的装束,都会送来迷醉的眼神,让周皇后心旌荡漾。之后,田贵妃、袁妃等纷纷效访,不觉间竟变成了一种时尚。每每这时,周皇后反倒把薄衫束之高阁,众人又随之收敛,不敢僭越。
只因她知道,夫君废寝忘食,忙于家国天下事,后宫应恪守本分,不必让他分心走神,徒增烦恼。
而今天之所以要把薄衫取出来,周皇后自有她的道理一一一虽近在咫尺,但夫君已近半旬没来坤宁宫了;之所以没来,还是因为那恼人的战事和各地的峰烟。
不久前家人来报,李匪已占领了陕甘,自立为王,当了什么大顺皇帝,据说已开始东渡黄河,人马朝北京开来了。
期间,她曾亲自熬过莲子羹端去奉天殿,却遭守卫婉拒;后又得知田妃煮下夜宵去求见,被夫君大声喝斥。这一切分明告诉她,家国局势危险,犹如弓在弦上。
所以,她想再一次披上薄衫去奉天殿看看。
可是,一切都晚了。
没过多久,城外战马嘶鸣,炮声隆隆,正阳门上空火光四溅,杀声震天。难道贼军这么快就来了北京?周皇后深感不祥。
果然,内务府着人来报,说贼军已破城,大军涌入、不断在城里烧杀抢掠。而帝国只剩下紫禁城这块遮羞布了。
周皇后伫立当场,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脸色苍白得可怕,随之褪去身上的薄衫。不过,她还是想去奉天殿,向丈夫问个究竟,帝国到底是怎么了?
第一眼看见丈夫,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晴,只见他胡子拉茬,神形憔悴,眼里布满了血丝,远没了往日的眉清目秀;短短数日,白发突然长满两鬓,仿佛苍老了十年。勿庸置疑,这就是答案。周皇后心生酸楚,眼眶尽湿。
这还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信王吗?
十八年前,宫里宣下圣旨,让夫君去奉天殿继位,皇嫂张嫣千叮万嘱,小心客、魏朋党,陷害夫君。
周皇后半夜起身,和着麦面,加了些红糖,一个个蒸熟后,又担心麦饼沾衣,于是生下文火将其烤得半焦,然后用小布袋包好,藏在夫君的袖中,只为过躲过宦党的毒杀。
微微晨光中,丈夫登上辇车之时,投来深情一瞥,那目光多么温暖、多么柔怜,英武之余和今天全然不一样。
双目对视,周皇后读懂了丈夫的苍柔,也读懂了眼下的时局,更读懂了大明的山河破碎。
她还是有些抱怨的。因为丈夫刚愎自用,喜怒无常,曾肆意诛杀过不少忠臣良将。
她不敢劝阻,因为“后宫不得干政”那道严旨就挂在宫墙上;因为丈夫自诩为国为家呕心历血、殚尽竭虑,引领帝国没出过丝毫偏差。可文臣武将们战战兢兢、人人自危那又是为了什么?
其实,作为旁观者,周皇后看得一清二楚,为不拂龙麟,她多次旁敲侧击,希望点醒丈夫的迷惘。
有一次她说:“我在南方还有一个家”。意在指点崇祯,国家破碎,穷途末路之时,可以迁都去南京,暂避义军锋芒,待来日重振旗鼓,再拾河山。
崇祯会听吗?显然不会。没到山穷水尽之时,他依然放不下尊严,只因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即使暂避也是不行的,周皇后的提议自然会遭至暴喝。
但今天,她分明看见了丈夫脸上写着“悔恨”二字,怀揣着深深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