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古人很早以前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便是所谓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然而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言的那样,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总会有些人有些事会走上老路,再现历史的情景。
有趣的是,千年之后,一位叫做黑格尔的哲学家同样说过一句很类似的话,其意思便是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便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因为历史上曾经犯的错误,后人就算知道以后仍然会犯。譬如说,三国时期曹魏和西蜀两方势力,就因一些“错误”断送了天下。
那么,曹魏和西蜀两方势力是如何断送天下的呢?
从一些细微角度来探究的话,就会发现曹魏和西蜀其实非常有可能都是败亡于“个人”之手的。
一、成败
司马懿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中,从头到尾都采用的是韬光养晦之策,从其品性来看,坚韧不拔和深藏不露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从这一点来讲,司马懿比诸葛亮、庞统等人更加可怕。
当然,曹操将司马懿收归帐下之后,并未对司马懿特别信任,而且怀疑他有野心,是“狼顾之相”。这个所谓的“狼顾之相”在当时便是非人臣之相,意思就是会篡位之相。从这一点来看,曹魏领导人曹操看人还是挺准的。
临终前,曹操梦见三马食槽(曹)的景象,于是千方百计叮嘱曹丕,让儿子多多提防司马懿,对方是非人臣之相,如若不加以提防,则未来很有可能篡夺自家政权。从这里可以看到,曹操基本上已经将司马懿给定性了,他确定司马懿未来必反。
然而可惜的是,曹丕等人终究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自知曹家父子不够信任自己,便以“勤于吏治,夜以忘勤”来进行应对。司马懿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只知埋头苦干的“工作狂”,致使曹家对司马懿放松了警惕,最终大权落于司马家之手。
而说到西蜀这边,就不得不说一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战中决定性的战事——马谡失街亭了。尽管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嘱咐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但诸葛亮并未放在心上。
因为诸葛亮先前对孟获执行的“攻心为上”之计,便是马谡提议出来的。不仅如此,马谡还献上反间计,让曹魏将司马懿削职为民,立下了赫赫功劳。正因如此,诸葛亮认为马谡是匡世奇才,可堪大用。
然而悲剧的是,在第一北伐战争当中,极为关键的街亭一战时,诸葛亮并未派遣久经沙场的老将赵云和魏延等人率军出战,而是选择了马谡担此大任。结果马谡在山顶扎寨,被司马懿打败。
最后,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以至于西蜀日后再也没能从此次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未能按照诸葛亮的计策顺利扩张开来。同样以至于在未能如愿的情况下,不得不面对已经加强对西蜀防卫的曹魏。以至于日后多次北伐均未获得较大的战绩,最终西蜀大将死的死、残的残,刘阿斗也落得个投降的下场。
那么,倘若曹操后人和诸葛亮将那些嘱咐之言听进去的话,后来又会如何呢?
倘若司马懿被及早处死,而马谡并未被重用的话,三国历史或许真的会不太一样。
二、历史走向
大家都知道,曹操手下谋臣武将人数非常多,像郭嘉、荀彧、贾诩等都是不下于诸葛亮的牛人。从这一点来讲,司马懿此人对于曹操来说,真的就是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也不少。倘若一开始曹操并未将司马懿此人收归帐下,或者干脆直接派刺客将其杀掉,那么未来曹操一家子一统三国是有可能的。
当然,这只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可能。因为若是没有司马懿此人的话,那么诸葛亮北伐之时街亭一战,可能就不会面对司马懿的二十万大军。既如此,马谡在街亭一战未必会失败,当然,换了其他将领也同样如此。
如此一来,诸葛亮北伐成功之后,西蜀势力可能会极大增强,在北据关陇的情况下,会继续跟曹魏进行对抗。双方之间的战争可能还会继续拖下去,最后谁胜谁负,那还真不好说。有可能西蜀势力会如诸葛亮预料的一般,乘势而起席卷天下。也有可能被曹魏势力拖入战争的漩涡,一直拖到诸葛亮死后,西蜀无将可用的地步,而后西蜀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