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经济失策和政治架构不合理导致其最终亡国

2020-12-03 12:10:02 作者: 明朝的经济失

王振

例如,英宗朱祁镇时期的王振,武宗朱厚照时期的刘瑾,熹宗朱由校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力熏天的太监,他们擅权纳贿,结党营私,残害异己,败坏朝纲,广置田庄,横征暴敛,滥施酷刑,欺压百姓,对明王朝的侵害非常大,这也是造成明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从明初开始,内阁制的设置和朱元璋大肆杀戮功勋武将,朝廷重要文臣,这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吏治政策,而由于朝中派系纷争和朝中所代表的不同地方势力的利益的不同,便导致了明朝非常严重的“党争”现象,朝中大臣结党营私,争斗不休,内阁阁臣又与“阉党”争斗,党伐不断,危害极大,这也是导致明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例如,万历中期至明熹宗天启初年,代表中小地主和商人阶层的东林党与代表大官僚大地主的齐、楚、浙等党派的争斗,使朝局陷入了极大的混乱;再如,熹宗朝,朱由校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加剧东林党争,使大臣朝政失去耐心,而宦官魏忠贤趁机干预政治,拉拢齐楚浙党,号为阉党,魏忠贤擅权跋扈,大肆打击东林党,致使东林党与阉党争斗激烈,双方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争斗上,无暇顾及朝政管理,对朝廷的正常管理机制的损害十分严重,朝政不稳,政令不通,党同伐异,朝廷焉能不腐败?明朝严重的“党争”现象,使大多数朝臣卷入了争“国本”,争权力,争官位,争利益的持续不断的争斗中,明王朝的政治机体遭到严重毁坏,使明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土地兼并和经济管理失策,加上权贵高官的贪财敛财,致使明王朝后期,特别是明末,农民起义频繁产生。如明末天启七年(1627年)在陕北爆发的农民起义,其对于明朝的破坏力极大。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而统治阶级与民众的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关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便精简机构,明廷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民众无法生活,为了活命,只有铤而走险。

李自成

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失败,农民起义军与明军战斗达17年之久,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最终成了造成明王朝衰亡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此外,明熹宗后期,朱由校忙于应付党争局面,对边防重视不够,导致关外的后金军队更加肆无忌惮,。到了崇祯时期,崇祯用人多疑、刚愎自用、举棋不定,导致边防局势愈加糜烂,使外敌更有入侵中原的机会。

明王朝内部危机的日益激化,使满洲贵族看到灭亡明朝、吞并中原的机会。早在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建立了后金政权。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年)后金八旗军在萨尔浒之战中击溃明军,并趁势夺取辽东(今辽宁)七十余城。天启五年(天命十年,1625年)后金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沈阳,改称“盛京”。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仿效明朝陆续建立政权机构,其势力日益强大。

自崇祯帝登基以后的十一年中,清兵四次入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年)10月,皇太极率领约十万八旗兵入喜峰口,发动了“己巳之变”。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清军取得松锦之战的全面胜利,明朝在关外的精锐尽失,清兵入关的道路被彻底打通。

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病死,幼子福临即位,清廷实权落入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吴三桂等撤入关内的辽东官员接受大顺政权的招降。顺治元年(1644年)六月,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商议决定,迁都北京。之后,清军大败了大顺军,多尔衮进入北京,清廷取代了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