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林甫还能在唐玄宗身边受宠近二十年?

2020-12-03 13:46:45 作者: 为什么李林甫

开元十二年(724),唐玄宗李隆基废掉同甘共苦三十年左右的皇后王氏,有抬举武惠妃的意思,由于朝野上下非常忌讳武氏家族(毕竟距离武后时代和武氏子弟跋扈才短短十来年),只能封武氏为惠妃,但一切礼仪待遇等同皇后。

武惠妃为李隆基接连生下儿子,前面的都早夭,唯一一个顺利长大的就是李瑁,开元十三年(725)封寿王,这个封号也经过精心挑选:一方面固然有封地名号(寿县在今安徽省),一方面显然李隆基对儿子平安健康长寿的一种祝愿。

影视剧中武惠妃形象

为保全这个儿子不再夭折,李隆基煞费苦心,拜托给大哥宁王李成器抚养,让宁王妃元氏亲自哺乳,幸好李瑁顺利长大,他娶的妻子就是众所周知的杨氏,传说小名叫玉环,这是野史说法,真实名讳无可考证。

李隆基确实有想立武惠妃为皇后的心思,可多次受到非议阻挠,再次可以看出唐朝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即便李世民也好,李隆基也罢,谁也不会怀疑他们的威望,可他们不得不尊重制度,因为所谓帝制,皇帝本身就是一项制度,并不是做皇帝的就当真无所不能。

李隆基唯有退而求其次,既然武惠妃的儿子平安长大,深得疼爱,那么生母不能当皇后,自然就要动太子的心思。这时候,开元时期正直能干的宰相一个个被换掉了,像张九龄、裴耀卿坚持到开元二十四年(736),基本为前期的励精图治画上句号。不那么称职的或品质有问题的一个个上位,如萧嵩、宇文融到更典型的李林甫、牛仙客。

尤其几乎所有史书,历来都对李林甫充满批评,让后人对其先入为主,他是玄宗后期一系列祸事的始作俑者,李林甫堪称李隆基最完美的挡箭牌,最理想的背锅侠。

影视剧中武惠妃与李林甫的形象

先论出身,李林甫属于李唐宗室,是高祖李渊弟弟李叔良的后人,唐朝虽然朝野上下还是看重门阀,但空有一个家族出身根本决定不了仕途。在唐朝前期阶段,除非是跟着李渊、李世民打天下,或高宗武后期间拓边的功勋大臣,如长孙无忌、房杜、徐世绩、程知节,哪怕薛仁贵,或者可以抬举子孙,尽管有好下场的不算多。假如是宗室成员反而比较受排挤,尤其武后近半个世纪的统治是李唐宗室的噩梦。

所以,李林甫成长的时候根本指望不上家族,他完全是靠交游人脉获得机会。如宰相源乾曜的儿子源洁,李隆基心腹之一姜皎都对李林甫印象很好,后来宇文融也一再推荐。

再论能力,显然李林甫的第一条依然是会理顺人脉。他在内廷外朝建立了一大圈关系,像内侍、宫女都经常给他传递消息,皇帝时刻能听到有人说李林甫好话,他面对皇帝时也很从容,显得非常机敏。这种关系铺垫,使武惠妃的心病早传到李林甫的耳目之中。

武惠妃想凭一己之力扶儿子上位难度太大,朝臣中虽然有巴结的,可真正敢出头挺她的也不算多,李林甫却是少见的有能力挺她的一个。他通过揣摩分析,皇帝的确宠爱武惠妃,这没有悬念;同时疼爱儿子李瑁,也算公开的秘密,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短短两年,李林甫从黄门侍郎提升礼部尚书授同中书门下三品,与裴耀卿、张九龄站在一个班列。

《旧唐书》记载,当时驸马都尉杨洄打探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小道消息,他们皆因母亲失宠有怨言,武惠妃在内宫向玄宗哭诉。皇帝冲动的毛病再次发作,与宰相们商议要废三子,张九龄就以史为鉴,极力劝阻。李林甫当面一言不发,退朝后却扔出当年李绩对高宗废后时的“金句”:“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

影视剧中唐玄宗与李瑁杨玉环

就像一场恶性循环,距离王皇后被废十二年后,天子家庭悲剧的导火线又点燃了。

李隆基原本试图对张九龄表示敬重,并没有急于下手,可跟着对牛仙客的任命触动皇帝敏感的神经。张九龄认为牛仙客学识不高,不合适充任节度使。李林甫又当面不加反驳,退下来言道:“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李隆基果断罢去张九龄、裴耀卿的宰相,直接任命牛仙客为相,更让李林甫接替张九龄为中书令兼集贤殿大学士,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