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适最后一天:想起一生没有重振大唐荣耀,禁不住泪落如雨

2020-12-03 15:19:35 作者: 唐德宗李适最

李适重用一个名叫卢杞的人,此人长得很丑,面色晦暗,能说会道。有一次拜见郭子仪,郭子仪赶紧把身边的姬妾全部屏退,端坐在矮几上,肃容以待。有人问,这是为何。郭子仪说,此人长得丑,心胸狭窄,女人们见了,肯定要笑。此人会因此怀恨在心,他日得志,便会灭了我满门。郭子仪一生谨慎,由此可见一斑。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遇到面容丑陋的人千万不能笑话人家,会遭来杀身之祸。

不得不佩服郭子仪认人之准。卢杞和李隆基身边的李林甫一样,嫉贤妒能,狡阴隐忍,搞得天怒人怨。颜真卿八十多岁了,就因为性格忠贞,卢杞就把他派到叛军李希烈那里劝降。颜真卿说,当年你爸被安史叛军杀死,是我用舌头舔尽他头颅上的血迹,将他埋葬,我对你可是有恩啊。卢杞痛哭流涕,拜伏致谢,心里恨得要死。颜真卿去了李希烈处,再没回来。

李揆也八十多岁了,只因有才望,便被卢杞派到吐蕃谈判,李揆说,我倒不怕远,只怕去不了吐蕃,走半道死了,完不成任务。李适听了,黯然神伤,就跟卢杞说,李揆也太老了吧。卢杞说,出去谈判就得找熟悉历史的人。再说了,只要李揆走这一趟,以后再派比他年轻的人,就没有敢推诿的了。幸亏郭子仪不久前病死了,否则他也八十多了,也得给派活。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冬天,也就是李适当皇帝第四年,终于出了大事。

李适派一支部队征讨叛军首领朱滔,恰值十月深秋,天降大雨,士兵们又累又饿,到了京师,朝廷一无所赐,派京兆尹犒师,只有粗粮和野菜。士兵们怒了,一脚踹翻瓦罐,大骂,我们就要上阵赴死了,却连饭都吃不饱,听说朝廷两个府库堆满金帛,不如抢了,以图富贵。于是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京城大乱。李适闻变,下令每人赏布帛两匹,众人一听更怒,早干嘛去了。一起杀向皇宫,皇宫禁军毫无战斗力,大都是些市井富儿,名册上有,其实不在皇宫守卫,都在闹市做生意。变乱陡生,李适下诏勤王,竟然没有一个禁军前来。

李适于是跟他祖爷爷李隆基一样仓皇出逃,诸王、公主和嫔妃不及从者十之七八。半夜跑到咸阳,匆忙扒拉了几筷子饭,赶紧走,身边只有不到五百人保护。当年李隆基出逃,还有三千多人呢。跟在身边的,还有一百多名宦官。经此一变,李适明白了,关键时刻,还是宦官靠得住,能够生死相随。当年李隆基之所以能够安全跑到蜀地,也全靠高力士一力支撑。

李适跑到奉天城,喘息未定,贼兵四面云集,大举攻城,多次差点破城。李适依然听信卢杞谗言,诛杀功臣,瞎指挥,导致守城将士死伤惨重。围了将近一个月,城中资粮俱尽。李适派一名死士出城打探叛军虚实,此人说,天太冷,给我一条裤子穿,李适寻遍全城,竟然没有找到一条像样的裤子,只好悯默而遣之。

李适每天吃粗粮野菜,跟诸臣说,都是我的错,活该落到今天的下场。你们赶紧出去投降吧,不要连累了家室。群臣皆顿首流涕,期尽死力,将士虽困急而锐气不衰。叛军也明白,速战速决才是上策,时间一长,人心就散了。于是加紧攻城,最危险时候,乱箭射到李适身边三步而坠。所幸勤王军队很快赶来,解了燃眉之急。众人估计,再有三天不来,城就守不住了。

叛军退走,群臣皆贺。一位大将说,陛下性太急,不能容物,若此性未改,以后还会有大麻烦。李适听了,不仅不怪罪,还夸奖了此人。并且下诏,我这人其实也喜欢推诚布公,也能纳谏。之所以跟大家造成误会,全都是小人从中作祟。一切都是我的错,以后大家有啥意见尽管提,言者无罪。

李适随后改年号兴元,意即中兴复元,还下罪己诏,我错了,我真的错了,大错特错。我"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不知稼穑艰难,不恤征戍劳苦。天谴于上而不寤,人怨于下而不知,上累祖宗,下负蒸庶,罪实在予,人则何罪!"

叛乱平定之后,李适明白了禁军的重要性,重新让宦官掌握了禁军兵权。

李适收复长安,对留在城内和叛军合作的官员大开杀戒。王小波写过一篇《寻找无双》,无双的父亲刘天德就是这次没有跑出去出任伪职的官员,府中男的全部杀死,女的没入掖庭宫为奴,无双的丫鬟沦落烟花。有个女诗人名叫李季兰,给叛军首领献诗,“闻道乾坤再含育,生灵何处不逍遥”,李适问她,你为何不像别人一样,献一首“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将其乱棍打死。李季兰有《八至》诗流传甚广: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