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杀开国功臣是小人得志?换你也会这样做

2020-12-03 22:34:52 作者: 刘邦大杀开国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春,刘邦建立西汉之后,依旧封其为韩王,建都颍川。次年春,刘邦认为颍川战略位置太过重要,于是命韩王信将封国迁往太原以北地区,从而成为抵御匈奴的塞王,建都晋阳(后韩信以晋阳距离边境太远为由迁都马邑)。

由于匈奴常年南侵,韩王信不敌之下便多次派使向匈奴求和,刘邦怀疑其私通匈奴后曾派人予以责备,韩王信担心被杀于是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打汉朝,公然起兵反叛,不仅将国度马邑献给匈奴,并与匈奴合兵南下攻打太原。

汉高祖七年(前202年)冬,刘邦亲率大军平叛,在铜鞮击败韩王信的军队,并将其部将王喜斩杀,韩王信逃奔匈奴,但之后刘邦因轻敌冒进惨遭“白登之围”。后来,韩王信仍然多次与匈奴合兵南下,最终在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被汉将柴武斩杀。

至于彭越、英布这些,本就反复无常的小人,他们手握重兵,又是项羽旧部。虽然后来投靠刘邦并帮助其击败项羽,夺得天下。但说到底他们只是因为利益而和刘邦走到了一起。所以他们随时都有可能造反。特别是是韩信被杀之后,他们有了前车之鉴,为了保命,造反的可能性更大。

有人说韩信他根本就没有谋反,为何被杀?

没错,韩信他确实挺无辜的,堂堂汉初三杰,国士无双,一代名将,最终却死在一个女人手里。就算是死,他也应该是死在战场上。

但大家要注意的是,此人过于高傲,功高震主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早在当初楚汉相争的时候,他便一度坐山观虎斗,以此来要挟刘邦,为自己谋取高位。要知道,这对于一个领导来说,是最不舒服的。所以后来他韩信才会被刘邦从齐王改封为楚王。

更何况,他韩信虽然功高,但这里面有刘邦的一份功劳。如果没有刘邦高台拜将,他韩信可能一直都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而已。

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依据便是其私自容留项羽麾下大将钟离眜。随后,刘邦根据陈平的计策,以外出巡视为借口,要各地诸侯到陈地相会,韩信于是杀了钟离眜前去拜见,结果被擒,遂被废为淮阴侯,迁居长安。

对于刘邦来说,我既然可以给予你地位权力,自然也可以收回去。再加上异姓王本就是刘邦必须要铲除的存在,韩信被贬淮阴侯也在情理之中。就算没有钟离昧,迟早韩信都会被贬。

其实到这里,韩信如果老老实实,也就没事儿了。但是素来高傲的韩信他不服啊,而且还要表现出来甚至于与谋反的陈豨有所交割。

汉十年(前197年),赵相陈豨起兵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平叛。按照《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韩信与陈稀相互勾结,意图在长安城作为内应,但却被一个家臣的弟弟告发,吕后和萧何随后将韩信诱至长乐宫的钟室杀死,并夷三族。

目前对于韩信是否与陈豨合谋造反未有定论,但是对于刘邦来讲,他只需要知道韩信和陈豨有关系就行。

既然被确定有不臣之心,那韩信便非死不可,比较是韩信啊。如果不杀他,要是哪一天有人造反,韩信为将,谁能阻挡?刘邦可没有这个自信。

最为典型的反例就是长沙王吴芮,他也是异姓王,可人家为什么就活得好好的,连爵位都没有被削?因为人家懂得示弱啊,人家在封地从来不搞事情,老老实实抓生产。他还主动削弱自己的实力,将兵权和土地送个刘邦,让他分封刘姓子弟。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告诉刘邦,我吴芮绝无反意,忠心耿耿。对于刘邦来说,实力被削的吴芮已经没有了威胁,人家还那么热情。自然没有杀他的理由。

所以,一个巴掌拍不响,诛杀异姓王这事儿,不能全怪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