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杀开国功臣是小人得志?换你也会这样做

2020-12-03 22:34:52 作者: 刘邦大杀开国

小人得志?

我无法理解,堂堂开国之君,一手创建大汉王朝的刘邦,为何会与小人挂上钩。

难道就是因为他诛杀了异姓王,诛杀开国功臣?如果这叫小人的话,那么历史上可以称之为小人的帝王不要太多。

什么叫小人得志?其大致就是指一类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突然有一天走了大运,翻身有了权势,然后趾高气昂的炫耀,甚至于忘恩负义。

比如《红楼梦》中的孙绍祖。其人家境困难,是个落魄的小人物,曾还一度跑到贾府求助。

后来孙绍祖走了大运,在京城当了官,一下成了大人物。正所谓“得志便猖狂”,孙绍祖逆袭之后便开始为非作歹,横行霸道。而贾府衰败后,孙绍祖更是忘恩负义,强娶迎春不说,还虐待他,仅仅一年不到,迎春便香消玉殒。

这便是小人得志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而刘邦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没有忘恩负义。当初从沛县跟他一起出来的那群人,哪个不是高官厚禄,飞黄腾达?即使是屡次背叛他的雍齿,刘邦也依然没有报复,而是给予其爵位,让其荣华一生。

虽然有作秀之嫌,但也看得出来,刘邦怎么都与小人搭不上边儿。至于刘邦建立大汉朝后,诛杀异姓王,纯属帝王权术使然,谈不上功与过。

很简单,这其实就是一个功高震主的问题。刘邦诛杀异姓王不是因为他小人得志,而是因为异姓王对他构成了威胁。

当初建立汉朝,刘邦为了早日击败项羽,大封诸王,由此形成了汉初一个郡国并存的局面。虽然汉王朝的诸侯权力不如春秋战国那般独立,但却依然是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

且不说春秋战国,就是项羽那都是前车之鉴。当初刘邦击败项羽,可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如若不是因为田齐作乱,可能刘邦当初还定三秦第一时间就是面对项羽的锋芒。而后来楚汉对峙阶段,如果不是英布反水,项羽也不至于腹背受敌。

所以,诸侯的存在始终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当初打天下他们是助力,而如今坐天下,他们则是最大的威胁,谁也保不齐他们哪天就反了。站在刘邦的角度,这种事情肯定要未雨绸缪,即事先拿掉他们的权力。不然等到他们造反,那就来不及了,悔之晚矣。

那为何要杀?

斩草除根这这四个字足以解释一切,对于这些威胁,任何办法都没有比直接杀掉来得更简单。

而且这里面有一个过程,刘邦一开始并未起杀心,只是想夺权。但是,对于众诸侯来说,失去权力则意味着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届时刘邦想杀便杀。于是他们便谋反,既然都谋反了,自然是死罪,杀他们名正言顺。

比如八大异姓王之一的燕王臧荼,其便是谋反被杀。

秦末天下大乱之际,臧荼本是燕王韩广麾下将领,后随项羽西入关中灭秦,因功被封为燕王,韩广则被改封为辽东王。之后,韩广不愿迁王辽东,遂与臧荼发生火并,臧荼杀死韩广后吞并辽东之地,遂盘踞于东北。

楚汉争霸之际,刘邦派韩信开辟北方战场,韩信攻灭赵代之地后,臧荼遂被韩信劝降,就此倒向刘邦一方,并在垓下之战后拥立刘邦称帝。由于臧荼地处东北,一直以来势力相对独立,而刘邦对其也鞭长莫及,因而称帝后保留其封国。

然而就在刘邦称帝建国当年,燕王臧荼在同年十月便起兵反叛,并攻占了赵地,但随即便被刘邦剿灭。

“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史记·高祖本纪》)

还有韩王韩信,更是勾结匈奴谋反,最终叛逃匈奴后死于汉将柴武之手

韩王信本是韩襄王庶出孙子,早在刘邦率兵西入关中时便已经投奔刘邦,后在楚汉争霸时被刘邦封为韩王,长期率领韩地军队跟随刘邦。然而在荥阳对峙期间,即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楚军攻破荥阳后,韩信曾一度投降楚军,但随后又逃走重新投归刘邦,刘邦再度立其为韩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