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间满汉之间能不能通婚?答案是:有些人能,有些人不能

2020-12-04 14:31:30 作者: 清朝年间满汉

清朝嘉庆十八年,嘉庆帝看着宗人府交上来的宗族清单,吓了一跳。宗族成员的妻子,有姓张的,有姓白的,还有姓李的。这些分明都是汉族人的姓氏,难道宗族成员们开始不顾祖宗规矩,私下和汉族通婚了?

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嘉庆帝命令宗人府火速查清原委。

清朝时期,满汉通婚有严格的界限。严格意义上来说,朝廷允许满汉正式通婚是光绪二十七年(1902)十二月二十三日。在这一年不仅打破了满汉不通婚的界限,还号召汉族妇女不要裹脚。

朝廷的诏书中说"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同时提到"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针对裹脚陋习,号召大家"以期渐除积习"。

光绪帝肖像

可以说光绪二十七年的这份诏书,才真正意义上打破了通婚的壁垒,才真正意义上解开了摧残女子身体的"裹脚"枷锁。在这之前,满汉通婚几乎是被禁止的。当然这种通婚说的是正式娶妻,至于纳妾则不用考虑民族的区别。

满汉不通婚的规矩有多严格呢?严格到皇帝自己也不能例外。以乾隆皇帝为例,据说乾隆帝计划将女儿嫁给衍圣公孔宪培,以拉拢天下人心。但祖宗规矩不能变,怎么能将女儿嫁给一个汉族人呢?

乾隆帝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女儿过继给汉族大臣于敏中。这样女儿从名义上就是汉族人的女儿,然后再从于敏中家将女儿嫁出去。皇帝想和汉族通婚都有如此多的忌惮,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乾隆帝画像

既然清朝如此重视满汉通婚,那么嘉庆十八年宗人府交上来的名单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嘉庆的宗亲们,有在汉族军队服役的。这些人和汉族人待久了,习惯了汉族人的称呼。于是他们就自称章佳氏为张氏,李佳氏为李氏,博尔济吉特氏为白氏。这种称呼叫久了,他们在登记姓名时也把姓氏改成了汉族惯用的姓氏。

原本嘉庆以为宗族们私自和汉族通婚,虽然事实不是如此,但这些人丢了祖宗的姓氏也让嘉庆很不满意。为此他特意下发了一封诏书,在诏书中他对随意改换汉族姓氏很不满意。他指出,姓氏的重要性不管满族和汉族都一样。

满族部分姓氏汉化对照表

所有满族姓氏从今以后书写不得删减,以免以讹传讹,造成不好的影响。所有宗室、八旗、蒙古族等都要按照本姓写姓氏,不许改写汉姓。这个命令随后被分发到全国执行。

这是《清实录》中记载的一段历史,从这段记录来看,嘉庆时期满族已经出现了被汉族同化的趋势,一些满族人甚至将自己的姓氏悄悄改成了汉族姓氏。

其实清朝的"满汉不通婚"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只针对汉族,也针对其他民族。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清朝有些皇后不就是从科尔沁草原来的蒙古族人吗?为什么你说清朝时期的"满汉不通婚"也针对其他民族?

其实满汉不通婚是一种通俗的说法,正确的说法是"旗民不结亲"。这里的"旗"指八旗子弟,"民"指八旗以外的其他清朝子民,包括汉族和其他一些民族。

为什么清朝皇室一直保持和蒙古族结姻呢?这里就要说一说八旗的来历。努尔哈赤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建立了黄、白、红、蓝四个旗。在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个旗。

八旗建立之初人口很少,兵力更是少得可怜。曾经有"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也就是说最初的满族八旗,连凑够1万人的军队都很吃力。这么少的人要想吃掉人口数千万的大明朝,有点困难。所以八旗必须扩展,达到一定的人口规模才有可能战胜明朝。

在1631年将一些投靠八旗的汉族人,编成了汉军旗,在1635年皇太极将一些蒙古人编成了蒙古八旗。到了1642年,将依附八旗的汉族人也编成了汉军八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