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醇亲王家族到底有多牛?连着出了两位皇帝,外加一位摄政王

2020-12-04 20:53:54 作者: 清朝的醇亲王

醇亲王奕譞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世袭罔替,地位崇高。当然,比这更值得称道的是,奕譞虽然没能当上皇帝,但是他的儿子和孙子却连着登上大清国的龙椅宝座,此外还出了一个摄政王,堪称清末第一家族。

那么,这醇亲王到底有何特别之处,为何能连着走出两位天子,外加一位摄政王?

其实,这说来也是运气。话说1874年,清穆宗同治皇帝驾崩,年仅十九岁,并没有留下子嗣。同时因为同治皇帝乃是咸丰独子,所以同治皇帝也没有亲兄弟。如此一来,大清国就陷入了一个没有嫡系血亲继位的情况。当然了,爱新觉罗家族枝繁叶茂,嫡系血亲没有,那就从旁系里面找,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

但是问题来了,旁系该选谁呢?对此,明朝有过先例,按照朱元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定,继承人的人选应该是旁系里面继承顺位最高的那一位。比如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之后,同样是没有子嗣,也没有亲兄弟。最终选了继承顺位最高堂弟朱厚熜,因为他的父亲兴献王是明武宗父亲明孝宗的亲弟弟。

但是清朝可不是明朝,朱元璋“皇明祖训”那一套在这里并不能成为硬性规定,一切都还得看当时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怎么选?

而咱们都知道,慈禧太后最后选的是爱新觉罗·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其出自醇亲王府,父亲是醇亲王奕譞。而奕譞乃是道光皇帝的七儿子,咸丰皇帝的弟弟,同治皇帝的叔叔。所以,光绪帝算得上是同治皇帝的亲堂弟。

但是,这个身份并不足以让光绪帝成为皇位的第一人选,因为奕譞并不是道光皇帝的嫡子,和咸丰皇帝只是同父,并不同母。虽然他是地位崇高的亲王爵位,但哥哥恭亲王比他能力更强,权力更大,声望也更高。他这一脉的实力,怎么都是比不过恭亲王的。

所以,慈禧之所以选择醇亲王一脉,更多的是看重醇亲王的可利用价值。

首先,醇亲王是慈禧的坚定支持者,当初咸丰帝驾崩,慈禧之所以能够发动政变,扳倒咸丰帝任命的顾命八大臣,除了恭亲王的帮助以外,醇亲王也出力不少。

其次,相比于恭亲王,醇亲王相对比较平庸,也就意味着更好控制。所以力欲望极盛的慈禧,不会放心的将皇位交到恭亲王一脉手中,更听话的醇亲王一脉显然更好的人选。

最后一点,醇亲王奕譞是慈禧的妹夫,她的嫡福晋乃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所以光绪皇帝其实是慈禧的亲侄子,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选择光绪帝也在情理之中。

这便是醇亲王府第一位皇帝的由来,很显然,运气成分居多。完全就是靠着慈禧和英年早逝的同治皇帝帮忙。

至于醇亲王府第二位皇帝的诞生,其实就更简单了,因为随着光绪皇帝的登基,醇亲王一脉其实已经算是皇族血脉。

1908年,没有子嗣的光绪皇帝突然驾崩,大清国再度陷入了选谁当继承人的难题当中。按理说,这次可以按照兄终弟及这么这么一个传统,从光绪皇帝的兄弟中选,也就是醇亲王府的那几位载字辈。比如袭封醇亲王的载沣就挺不错的,一度被认为是清朝爱新觉罗家族的一颗政治新星。

但是慈禧不愿意啊,她想要给自己儿子同治皇帝找一个子嗣,所以同辈的载沣就被排除在外。而载沣的儿子,爱新觉罗溥仪却成为了慈禧的选择对象,这很大程度上是溥仪母亲苏完瓜尔佳氏的缘故,其乃是慈禧宠臣荣禄之女,算是慈禧的人。但是当时溥仪年纪尚小,而慈禧年事已高,恐命不久矣。所以就指定了溥仪的父亲载沣来当摄政王,毕竟是为自己儿子做事,想来也能尽心尽力。

这便是为什么醇亲王一家出了两个皇帝,一个摄政王。这从来都不是因为什么功劳,更不是巧合,只是他们的存在刚好符合慈禧的利益。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