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宰相萧兀古匿

2020-12-05 10:27:04 作者: 辽国宰相萧兀

文/王波

辽文化传承地法库

萧兀古匿,辽道宗时期北府宰相,生卒年不详,据其父萧惠(983年—1056年)生卒年推算,约生于圣宗统和中后期,约卒于道宗大康初期。

其父萧惠,辽朝中期重臣,字伯仁,契丹名脱古思,淳钦皇后的弟弟阿古只五世孙。初从伯父萧排押征高丽,力战破高丽奴古防守之军,以功授契丹行宫都部署。开泰时,历南京统军使,东京留守事、西北路招讨使,封魏国公。后迁南京统军使,历顺义军节度使、东京留守、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北枢密使,进封韩王。后改封魏王。萧惠天性宽厚,克勤克俭。某日,辽兴宗让萧惠任意选取珍宝财物,萧惠说:“臣以戚属据要地,禄足养廉,奴婢千余,不为阙乏。陛下犹有所赐,贫于臣者何以待之。”兴宗深以为然,这也是萧惠深得兴宗信任的原因之一。有子二人:慈氏奴、兀古匿。

萧兀古匿生于国舅世家,因是外戚而初补官,为人谨慎奉法,质重少言,颇得兴宗喜爱。从小便跟随父亲萧惠在军队中历练,熟悉军事。又因西南边境有动乱,其兄慈氏奴被任命为西北路招讨都监,兀古匿跟随兄长一起去了西南边境。慈氏奴处理政事恩威相济,使得各部落心悦诚服,兀古匿也学到了很多御众牧民之策,对其以后仕途的发展很有帮助。

重熙年间,随父兄出兵西夏,建有功业,升任北院大王。北院大王,初名迭剌部夷离堇,太祖时分为北、南两院,太宗会同元年(938年)改夷离堇为大王。辽朝的北南二王比照宋朝的户部,北院大王相当于户部尚书,甚至职权更大些。北院大王在北面朝官中是军政实权的拥有者。

清宁十年(1064年)十二月癸巳,萧兀古匿任契丹行宫都部署,是契丹行宫都部署司下设的最高长官。辽朝的制度是:天子即位后设置宫卫,分为州县与部族,设置官府,登记户口,配备兵马。天子逝世后,宫卫就用来护卫、跟随他后妃的宫帐,以便供奉陵庙。若有调遣,那么青壮年男子就从军打仗,老弱留守。契丹行宫都部署司除了宿卫行宫和征讨外,也主管境内的民政和刑法。因是宿卫皇室安全,契丹行宫都部署一般由皇帝选近臣担任,经常与宰辅重臣共同参与重要礼仪和“四时捺钵”。春捺钵时,萧兀古匿跟随辽道宗路经昌平堡(今法库)一片湿地,恰巧看到一群白鹤展翅飞翔。众人齐道此乃祥瑞之兆,辽道宗甚是高兴,在此举行祭天仪式。

辽道宗

咸雍三年(1067年)闰三月乙巳,萧兀古匿升任北府宰相,协助道宗处理军国大事。同年荧惑星(即火星,有“荧荧火光,离离乱惑”之意)出现,共出现35天。这一年南京出现干旱和蝗灾。萧兀古匿进言说:“天有异象,应广施恩泽恶。”道宗听从了萧兀古匿的谏言,派遣他去南京赈济灾民;命令供给各路囚徒粮食;并且取消打猎,禁止屠宰。次月,南京连续大雨,百姓无不称赞。

大康初,萧兀古匿可能因耶律乙辛排挤而遭贬斥。耶律乙辛,因平定重元之乱有功逐渐得到重用,升任北院枢密使,进封魏王,赐号匡时翊圣竭忠平乱功臣。咸雍五年(1069年),加守太师,道宗昭告天下,若有战争,允许耶律乙辛见机行事,威震中外。一时间,登门贿赂的人络绎不绝,大多数阿谀奉承之人都受到举荐,忠直之士却多遭贬斥。大康元年(1075年),皇太子开始参与朝政,总领北南枢密院的事物,法度修明,使那些不法行为受到遏制。耶律乙辛因野心不能得逞,于是阴谋诬陷太子的母后萧观音和伶人赵惟一有私情,致使道宗赐死皇后。当时太子耶律浚因为母后的缘故,忧形于色。耶律乙辛的同党欢悦相庆,谗言诽谤甚嚣尘上,忠良之士被贬斥殆尽。因萧兀古匿是皇后萧观音的兄长,且为官正直,谨慎奉法,所以也应在贬斥之列。

此时的萧兀古匿年事已高,又逢此难,可能正是在这时郁郁而终。萧兀古匿的儿子早亡,有一孙:萧蒲离不。

萧蒲离不,字桵懒,萧兀古匿的孙子。因其父早丧,从小就被兀古匿抚养在身边。生性孝悌。十岁时,兀古匿去世,萧蒲离不因为早年失去父母,又遭逢祖父去世,哀伤过渡,族人乡亲为之嘉叹。萧蒲离不曾告诉别人说:“我没有得到亲人的长久抚养,现在没有人再来训导我,如果自己不努力,怎么报答养育之恩呢!”从此以后努力学习,对诗文书画无所不精。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