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大雪节气诗解读:积阴成大雪,依依惜暮晖

2020-12-06 17:41:48 作者: 元稹大雪节气

元稹说,大雪节气之美,在于大雪节气有温柔的冬日暮晖

“积阴成大雪,看处乱霏霏。

玉管鸣寒夜,披书晓絳帷。

黄鐘随气改,鷃鸟不鸣时。

何限苍生类,依依惜暮晖。”唐朝元稹咏廿四气诗《大雪十一月节》

农历十一月左右,我们迎来了大雪节气。大雪节气是24节气的第21个节气,是冬天的第三个节气,是仲冬的开始,冬天走到了深处。

此时北方地区,河流普遍结冰,万物冬藏,太阳更加的西斜。如果此时有雪,古代的北方地区,向来都是大的飘雪,落地不化,表示温度经常处在零度以下。你看看雪和雨的汉字比较,那雪是固定在台阶平地上积累的雨,是雨的固化。流动的雨在此时仿佛停顿,仿佛是流连,不肯离开。

大雪节气未必会有雪或者雨,那看老天的心情,但大雪节气的雨,在北方必然是可见的雪花。这是冬天最强烈的标志,一场不轻易化去的雪,让人记住了冬天。

古代先民发祥北方黄河流域。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是明显的季节标志。故而衍生的二十四节气代代流传。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个节气非要叫大雪,我只能说这是古老先民的记忆,他们靠天吃饭,记住了冬天应该是第一场没有化掉的雪。或者之后仍旧有雨雪天气,更大更猛,或者持续到春天,但最初的感觉,总是惊艳而强烈吧。

那无边的大的六出的雪花,积累成冬之记忆。

此时古代农村多处在农闲季节。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无论是以冬至作为年的开始,还是以春节作为年的开始,这段时间都是岁暮难得的沉静的时光。过去已去,未来还未至,如果稍有和暖,这冬天的宁静和寂寞,会忽然贯穿了你的心情,这是一段不可多得的沉静的时光。

“积阴成大雪,看处乱霏霏。”

那天上的冻云,经过漫长的酝酿,终于飘下来大的雪花,那无边无际飘飘飞雪,簌簌落了下来,仿佛还带着它们自己的兴奋。携手下人间是这样的热闹吗?人间的人看见雪花缭乱。雪声是在有声和无声之间,仿佛听得到那细密的嘈嘈切切,又仿佛什么声音都没有。

下雪并不意味着十分寒冷,固体的雪花层层堆积起来,仿佛一床白棉被一样。

“玉管鸣寒夜,披书晓绛帷。”

这样的夜晚,出行肯定不方便。唐朝的城市都有宵禁。踏雪寻梅这种事,放在宋朝可行,无论早晚,城门不会拦着你出游和归家的性质。但是唐朝人守法。被雪困在庭院里,自有禁足的乐趣。那就站在楼上吹一曲梅花落吧,没准,其它院落也有笛声鸣和。长安一夜雪,却有寂寞中的热闹,至少音乐在半空缠绕。

雪色如同天光,如同棉被,在冬夜里读书,这场景唯美的很。读书是种姿态,这么美丽的雪,晚上有晚上的美,最美当然是早上,太阳与雪光同时照射在紫红的窗帘上,那案上的书和字都别有一种雪光里的清澈和历历吧!

“黄钟随气改,鴳鸟不鸣时。”

黄钟虽然是乐律,但是对应的是农历十一月,在大雪节气之后的冬至,就会发出对应的声音。但是此时它在做准备,此时是发声之前的酝酿。而百鸟沉默,是因为这天地有肃穆的大美,一切自然的声音都静默沉淀酝酿着。

“何限苍生类,依依惜暮晖。”

这是沉静中的缄默与享受。大雪与大雪节气是在仲冬。以冬至为节点,所谓冬至一阳生,是冬至那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然后北归。那么大雪节气里的太阳,在古代天文学实际是冬天最远最末的阳光了。

因为过了大雪节气,太阳会北归。

所以这句诗很有一种深沉的天文学和心理学的审美。原来所有的静谧,乃是万物用心灵感受那冬天最远的最温柔的阳光啊,珍惜这最后的冬日斜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