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秦赋》,品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兴衰成败

2020-12-07 20:08:08 作者: 看《大秦赋》

不过,到公元前386年,姜姓齐国被田和的田姓齐国替代。到了齐威王田因齐(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时期,齐威王委任邹忌为相国、孙膑为军师、田忌为大将,进行军事和政治改革,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秦王嬴政所灭。

楚国是周皇帝在公元前1042年左右分封的诸侯国,其边境比较大,首要坐落现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国姓是芈姓熊氏。楚国在楚庄王熊旅(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时期成为春秋五霸,而在楚悼王熊疑(公元前401年-公元前380年在位)时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楚国和秦国之间尽管也是战役不断,但它们之间长时间保持着姻亲联系,《大秦赋》中的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便是楚国的芈八子,而秦孝文王(安国君)的夫人华阳夫人也是楚国贵族。《大秦赋》中,楚国和秦国直接比武的局面微乎其微,不过,嬴政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志向,在公元前223年灭掉了楚国。

燕国是周皇帝在公元前1044年分封的诸侯国,其边境最大时相当于现在的华北、辽宁和朝鲜的西北部。不过燕国在春秋时期仅仅一个弱国,处于边远地区,乃至在公元前320年到公元前314年的子之之乱中差点被齐国和中山国灭国,好在赵国的武灵王扶持在韩国的燕质子职为燕国的新国君,才得以让燕国持续存在下去。不过,新即位的燕昭王(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79年)委任乐毅等人锐意改革、励精图治,使燕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燕国本是秦国“远交近攻”战略中最终要攻取的诸侯国,但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大怒,派兵攻打燕国,直到公元前222年将燕国完全灭国。

晋国是周皇帝在公元前1043年分封的诸侯国,边境首要在今日的山西、河南一带。晋国是春秋时期最强壮的诸侯国,秦国被晋国压得只能称霸西戎。晋国从晋献公(前677年-前651年)到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期间称霸华夏近一百年,并屡次大北秦国、楚国、齐国等国,而晋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更是成为了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

不过,公元前453年,晋国因内争而被韩、赵、魏三位大夫分割,而周皇帝也在公元前403年正式封韩、赵、魏为诸侯,所以韩国、赵国和魏国得以立国。

韩国的边境首要在现在的河南。公元前353年,韩国的韩昭侯委任自告奋勇的申不害(前351-前337年)为丞相,一跃而成战国七雄之一。不过,韩国是战国七雄中面积最小的,并且四面被秦、楚、齐、魏围住,境况极为晦气。公元前230年,韩国首战之地,被秦王嬴政灭国。

魏国(前364年后又名梁国)的边境包含今日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和江苏的一部分,是战国时期的七雄中最早称霸的诸侯国。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在位50年,在战国七雄中首先推广变法,使魏国强盛了一百来年,乃至后来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参照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的。不过魏文侯身后,魏国随之式微,并在公元前225年被秦王嬴政所灭。

赵国的边境首要在现在的山西中部和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以及内蒙古阴山以南。赵国好战,赵肃侯(前349年-前326年在位)简直比年征战,其病死时,除韩国外,战国七雄的其他五国均各派1万精兵参与他的葬礼,当然了,它们都不怀好意。不过,赵肃侯年仅15岁的儿子武灵王赵雍(前340年-前295年)顶住了压力,五国很快退兵。

赵武灵王在军事上推广“胡服骑射”,修长城,灭中山国,开疆扩土,很快就使赵国成为除秦国之外的第二大军事强国。赵国在武灵王身后,长时间与秦国争锋相对,并屡次大北秦国。不过,在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和前259年-前257年的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大损,无力再对立秦国。前228年,秦国攻破邯郸。前222年,赵国被秦王嬴政所灭。